“以文化人”,探索老城复兴之路 芜湖路街道用社区文化将群众串起来,打造“全省社区文化第一街”

合肥晚报 2018-08-09 01:09 大字

[摘要]芜湖路街道用社区文化将群众串起来,打造“全省社区文化第一街”

老城复兴,文化为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位处合肥老城区,2200多年的历史赋予她独特的文化底蕴,姜夔、“赤阑桥”更是无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如何将其与生活在这里的人结合?

瞧,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以文化人,坚持党建引领,用社区文化把群众串起来,打响“赤阑桥文化”品牌,打造“全省社区文化第一街”。

给社会组织和文艺团队找个“家”

当前,文化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珍贵的精神食粮。文化惠民,恰似春风化雨,丰富着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滋养着城市的道德文明。毋庸置疑,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多重因素中,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让文化牵手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最节俭而又最高效的途径。

辖区文化资源多,社区居民享受少;群众文艺团队多,文化活动阵地少……应对诸多现实难题,芜湖路街道尝试着在这张“试卷”上给出自己的答案——在社区文化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桥梁纽带。

为了给社会组织和文艺团队找个“家”,芜湖路街道精心建成2000余平米、较高规格的街道赤阑桥文化艺术中心,设有赤阑桥百家谈、孵化园、大食堂等功能室和活动项目,满足辖区不同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通过“改、扩、建”等方式,新增近千平米社区活动用房,动员辖区文化联盟单位,对群众开放文体设施,实现文体资源共享,进一步扩大群众文化场所,还在全省首创“社区食堂+阅读空间”新模式,深受欢迎。

草根文艺团队,登上春晚、走出国门

“家”建好了,芜湖路街道将社区群众“串”了起来。

“我们将辖区散落的100多支文艺团队整合为十大社团,有舞蹈社、国学文化园、书画馆、梨园社、体育健身俱乐部、门球学校、棋苑、音乐园地、非遗文化传承点、大讲堂等。”

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辖区直属文艺团队共有61支,共有8600余名会员,“我们还不断发掘和培养中科大旗袍队等多支辖区文艺团队,发挥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园作用,为社团提供注册、资金申请、 活动支持等服务。”

不得不说,一直以来,街道文化艺术中心免费为各社团提供活动场地,定期开展朗读、书画、戏曲、歌舞、手鼓、旗袍等群众文化活动,深受居民欢迎,培育出了一批精品团队。

王珊珊舞蹈团、水之莲艺术团、天芳歌舞团等草根文艺团队已在全省乃至全国性比赛和演出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有的团队还登上春晚、走出了国门。

“养老文化”,让老城更具活力、充满魅力

老人是老城的资源,养老是老城区的最大民生。

在老城复兴过程中,芜湖路街道挖掘老城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以街道赤阑桥文化艺术节统领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力发现、培养和发扬草根文化,突出“养老文化”,让老城区文化具有活力、充满魅力。

其中,依托金玫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养老文化”上做文章,引进市场化和社工组织,开展舞蹈、国学、书法等多种文化教学、演出和娱乐活动,探索老年教育序列化、多样化、大众化、社会化、精品化、品牌化新路径。

同时,倾心打造街道赤阑桥特色文化,通过“赤阑桥文化艺术节”,把辖区各级、各类约50项文化体育活动串起来,用活大型文艺汇演、小区节日演出、单位庆典演出等多种平台,举办姜夔文化研讨会、文体会等特色活动。

“如今,我们通过打造‘孝道、互助、健康、娱乐、志愿\’五种文化,希望在社区文化和社区居民之间搭建桥梁纽带,打造新型熟人社会,探索社区治理现代化新路径。”该负责人说道。

李多庆 姜曼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黎静 文/图

新闻推荐

居家养老餐厅迎老人

昨天,老人在新开张的居家养老助餐点用餐。当日,蜀山区稻香村街道合作化南路社区居家养老助餐点在轴承新村正式开门迎客,开业...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