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多元“巨款”买下房改房 凌斌:单位大院瓦房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 合肥住房老故事、老照片继续征集中
[摘要]凌斌:单位大院瓦房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 合肥住房老故事、老照片继续征集中
戴着副眼镜,生活化的穿着,每次遇见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凌斌时,都给人很儒雅亲切的感觉。凌斌更乐意别人叫他凌老师,从1985年进入合肥学院开始,凌斌工作已经有33年。而从1999年合肥学院房地产专业正式招生开始,凌斌和房地产行业打交道已有19年。作为合肥“土著”,凌斌见证了单位大院、分房再到商品房时代的转变。
从大院瓦房到带电梯的高层住房
1963年2月,凌斌出生在合肥的东市区,因为父亲单位的原因,家里面的房子还不错。“小时候一直住在大院里面,那时候的房子是瓦房,不成套,没有厨房和卫生间,上厕所要走将近150米。”凌斌笑着回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88年底。
1989年年初,凌斌结婚,凌斌的父亲分了一套房改房,全家人“挪”到城里去了,那时候瓦房变成了楼房。“我1986年到1987年在上海师范大学进修,第一次感受了一次电梯房,感觉很不一样。”
2000年,凌斌到海南和重庆去玩了一趟,跑到重庆高层建筑的小区里看了看。那时候合肥高层小区还没成规模,但是重庆和海南在2000年,成片的都是高层建筑。也就是在那之后,合肥从多层走向小高层,走向高层建筑,成片成片开发。
“我为之一振,所以在2002年、2003年的时候,分别鼓动了我的岳父岳母和我的爸爸妈妈买了新建的商品住房,那时候房价2000元每平方米左右,随后我们也住上了带电梯的高层住房”,凌斌回忆。
一万多元“巨款”买下房改房
为了上班方便,凌斌还是住在学校分给他的多层房改房里。“学校的房改房有80平方米,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第一批交了4000块钱,后来按照成本价补了一万多块钱买的这个房。”凌斌说,合肥学院当时叫合肥联合大学,工资100多元每月,收入算高。那时候1万多元是一笔“巨款”。
因为是教授统计学出身,在教房地产投资分析的时候,职业的要求是使用数据说话,学习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并作出正确的结论。在房地产投资分析中间,对待一个项目的考量不仅仅是在政治和社会经济上,而要从项目的成本、收入、利润和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多方位进行分析。
“今年6月份,我带着学生进行了一个测算,发了400份问卷,收回来302份。调查显示65.2%的父母有房或者自己有房”,凌斌测算认为,合肥现在存量住房为300万套,而300万套房中60%以上都是2001年之前的不带电梯的砖混结构的楼房。
凌斌告诉记者,合肥学院为合肥房地产市场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中不乏佼佼者,很多开发企业的骨干都来自合肥学院,为此他感到特别骄傲。
下一步住房应注重适老性设计更加绿色
“平时休闲的时间就是打牌、看新闻、读网文、上微博,其中51%都是与房地产,尤其是住房有关系。”虽然对合肥房地产市场研究颇多,但是,凌斌还是自认为是个教书匠。
“我感觉高层住房适老性的设计非常重要,以后我们开发企业在做的时候,建议大家把适老性的设计多人性化。”对于下一步房地产市场发展方向,凌斌表示,现在高层住房虽然带了电梯,但是没有适老性的设计。
“另外,装配式的建筑和绿色建筑要大力推广”,凌斌认为,一个建筑从生到死都应该绿色,现在拆迁的房子炸掉了以后都是垃圾,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建造装配式的建筑,这样拆迁以后还能够重新利用或者再回收,这应该是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老百姓能够住上更多、更好、更安全、更舒适的房子。晨报记者 余佼佼 晨报制图 朱佩佩
实习生 邱焱平
新闻推荐
考上北大的学生 是什么样的? 听一中学子柯子衿讲述她的成长经历
听一中学子柯子衿讲述她的成长经历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