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的哥车轮上见证一座城市的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城快速发展,为出租车行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空间和内在动力。
从早期的波罗乃茨、安达尔等低档车型,到黄面的、夏利、桑塔纳、富康,再到如今的SUV出租车、新能源出租车;从路边招手叫车,到如今的电话、手机叫车;从人工管理,到如今的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回顾合肥出租车行业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用“巨变”这个词形容再合适不过。
今天,听我们讲述合肥三位的哥的故事。
姚善奎
20年4款车型乘客越来越舒服
入行20年,无安全事故,总驾驶里程超过300万公里。这就是今年50岁的姚善奎。
1998年,姚善奎进入出租车行业,“从那以后,我就没挪过窝了。”
开车20年,姚善奎点点滴滴地感受着出租车行业的巨变。他如数家珍般的回忆自己一路变换的车型,从最开始的普桑,到之后的千里马、老款爱丽舍,到如今的新款爱丽舍,姚善奎的累计行驶里程超过300万公里。
“换车就是换了工作环境,乘客也越来越舒服了。现在的计价器都先进多了,每天的营业额、有效公里数都能看得到。以前出租车司机去哪儿,没人知道。现在有了智能系统,我们更加安全了,乘客也可以找到自己的遗失物品。” 姚善奎说道。
时代在变迁,乘客总有聊不完的见闻,姚善奎听着别人的故事,也聊着自己的生活。
“我一辈子都献给合肥出租车行业了,从年轻小伙子开到小老头子。合肥出租车行业的起起伏伏,我都经历过。这些年我感觉,合肥的交通越来越好,人们出行也快捷方便了。” 姚善奎说道。随着地铁、共享单车等的出现,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更多了。
20年正青春,姚善奎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出租车行业,“我见证了出租车行业的飞速发展。”
李长革
入行22年献血103次
在合肥出租车圈子里,的哥李长革是一位公益达人。
“也许你没有想到,一次勇敢地捋起袖子,一次你不经意的无偿献血带给别人的是生命的延续。”李长革在朋友圈的这句话,感动了不少人。
1996年,李长革加入合肥出租汽车行业,22年来做到经营“零投诉”。热心公益的他,15年风雨无阻坚持爱心送考,经常免费搭载老人、残疾人,拾金不昧的事迹更不胜枚举,行业中各种公益活动都有他的身影。
李长革的献血之路也缘于2010年他所参加的一次义务献血活动。从此以后,李长革便成为安徽省血液中心的“常客”。8年间,李长革献血次数达103次,累计献血量达28500毫升,以一个成年人4800毫升血量计算,相当于换血6次。这意味着,他平均每年献血小板13次,最多的时候一年捐献18到20次。
2015年5月26日,在李长革的牵头下,由15位的哥组成的“爱在路上”血小板驿站正式成立,如今发展到了近百人的公益组织,其中80%以上是的哥的姐,组织了5次大型的献血活动,定点帮助了11名白血病患儿。据不完全统计,累计献血量达130000毫升。
谢运鸿
210万公里路上写出500多首诗词
“风雨人生日月长,穿街走巷送人忙”。这是出租车驾驶员谢运鸿写的一句诗,“的哥诗人”的名号不胫而走。
今年4月,谢运鸿创作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词——《沁园春·合肥》,该词参加了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美丽合肥”诗文征集大赛,受到了一致好评。
4月22日,谢运鸿受邀在合肥晚报承办的世界读书日“领读中国·爱阅无界”寻书活动启动仪式上,朗诵《沁园春·合肥》。
这首词中出现了大量的合肥典故、名人、知名地点,细心的谢运鸿还在词的最后对这些涉及的典故进行了注释。谢运鸿坦言:“如果对合肥没有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
1966年出生的谢运鸿,老家在肥东杨店。1988年高考,谢运鸿考上了合肥联合大学,因为家里贫困,他最终放弃了读书,而是回家务农。1996年,谢运鸿借钱凑足了驾校的学费,来到合肥学车。第二年,他成为出租车驾驶员,从泥巴地里走出来的谢运鸿别提有多兴奋了。
工作之余,谢运鸿的诗词创作从未停歇。合肥的大街小巷,他太熟悉了,他总能在这些熟悉的街巷里找到创作的灵感。
除了少量的现代诗歌,谢运鸿的诗词带有浓郁的“古典范儿”。描写生活感悟,探讨行业见闻,讨论家国情怀,包罗万象。
21年来,谢运鸿驾车奔跑的总里程超过210万公里,写下了500多首诗词。在谢运鸿眼里,远方就是自己双脚奔走出的距离,一步一个脚印。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周洪/文 高勇/图通讯员 彭鹏 王晨辰 实习生 王舒婷 李陈琼
新闻推荐
未来两天,合肥将依旧维持高温模式,天气热,真是“一言不合”就下雨呀!不过,最近将有一个台风来造访,它叫“云雀”,如它的名字一样...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