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十亿到百亿

合肥晚报 2018-07-19 02:33 大字

[摘要]——合肥工业“百亿奋进”的背后之一

○纺织行业“学上海、学沿海、学先进”活动 ○七里塘镇东方红印刷厂工人正在排版 ○当年的村办集体企业花园服装厂

工业之档

随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合肥的工业经济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实现工业突破百亿目标。经过努力,1991年合肥市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05.43亿元,完成了工业经济从数十亿到百亿的跨越。这也被视为合肥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1978年,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合肥人与时俱进,锐意革新,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而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则是这一时期工业的显著特点。

应该说,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档案记载,1979年,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社队企业局(后更名为乡镇企业局),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具体领导,采取了开拓流通渠道,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商品生产,调剂各方需求,安排社会就业人员,当大工厂配角,以及采取内引外联等措施,推动了合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注重城乡一体化,共同前进,走多种模式发展的路子,例如,把大企业的某些产品扩散到乡镇企业;开展专业户的小型加工,连片生产,形成小气候;利用合肥科教优势组织成果转让,产品开发;因地制宜就地加工……这是合肥市当时乡镇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按照这种总体思路,在发展过程中,台肥乡镇企业也有几个显著特点。”合肥市经信委党委委员、中小企业局局长王十朋在接受采访时说,“一是门类较多。拥有农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建筑业及商业、饮食服务等其他企业共五大行业。工业上拥有建材、机械、化工、食品、纺织、缝纫、皮革、造纸、文教艺术用品等24个门类。二是工业企业占主导地位。1985年,乡镇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5717万元,占总产值51.9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0.4%。三是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到1985年乡(镇)村办集体企业达3775个。每个企业平均有职工42.5人,平均产值14.12万元,平均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06万元。四是经营方式多层次、多形式。既有乡(镇)村办的集体企业,也有联营、合作及个体办的企业;既有与本地国营、集体办的企业,也有与外省市联办的企业;既有工农联办的企业,也有农商联办的企业。五是依附于城市、服务于城市。许多企业依附于城市大工业,成为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厂;同时积极接受城市大工业的扩散项目,仅1985年就接受扩散额3837万元,为全市当年扩散产品总额的61%。”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合肥市的乡镇企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合肥市档案馆,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至1985年,全市乡镇企业数达到34357个,比1977年增长7.29倍;企业职工有224350人,比1977年增长2.44倍,拥有固定资产(原值) 22880万元,比1977年增长8.42倍;完成企业总产值68747万元,比1977年增长7.03倍;实现纯利润5537万元,比1977年增长7.45倍;上交国家税金2181万元,比1977年增长15.3倍。而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工业经济的贡献,乃至对整个省会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创新改革注入新鲜血液

乡镇企业的突飞猛进固然是合肥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工业经济的“重头戏”,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也在这一时间表现突出。

档案资料表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合肥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扩权让利和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特别是1984年合肥被确定为全省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后,就在1985年11月刮起了一阵改革劲风:除了在12家企业试行股份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还在合肥毛巾厂和合肥制笔厂第一次公开招聘厂长。据一些老人回忆,此招聘信息一出,应者成千,大家在感觉新鲜的同时都想着为合肥的经济发展多做贡献。而正是通过这些改革,一批中小企业如合肥冰箱厂、合肥洗衣机厂、安徽轮胎厂等开始脱颖而出,成为那时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佼佼者。

而正是在这前后的1986年,合肥市抓住国家对军工企业的调整、转移机遇,迎接11家“小三线”企业喜迁合肥。“迁厂出山,搬家进城,投入大环境改革潮流。”诚如这些“小三线厂”迁出时厂门口贴的对联所说的一样,这些企业在经历了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改变业务领导体制、提高效益和扭亏增盈等几个阶段后,为合肥的工业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特别是1990年又引进了两家大三线军工企业及一大笔资金和技术,再一次为合肥工业经济建设增添了力量。有资料表明,在全国三线遗留下来的十四条军工生产线中,安徽就占了四条半。这说明合肥乃至安徽的小三线企业,仍在全国地方军工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借助外力促工业发展

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当时的决策者们认为,合肥的工业发展要想“更上一层楼”,必须适当借助外力,利用“外援”和引进先进工业技术。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上世纪80年代初,合肥市开展全市“学上海、学沿海、学先进”活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重点产品纷纷引进上海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其中以纺织行业最为典型。档案记载,在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促成下,当时上海的先进经验在安纺一厂、印染厂、丝绸厂、针织厂和被单厂五家企业“开花结果”,大大增加了经济效益;1985年,合肥市又提出了“东延西扩、南靠北联”的方针,靠拢有实力的地区和企业,依靠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理论支持发展工业产品,这一方针为合肥工业的百亿奋进打下了基石。

而在引进先进工业技术方面,合肥市更是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开始尝试引进外国先进工业技术,而到了1984年更是形成了一个技术改造的热潮。在此期间,合肥洗衣机厂引进日本三洋生产线,电冰箱厂引进意大利技术生产美菱—阿里斯顿双门冰箱,日用化工厂形成了1亿支牙膏的生产能力,卷烟厂形成了40万箱生产能力。

档案资料表明,1984年至1991年间,合肥市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293项,全市80%的较大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形成美菱、芳草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品牌。而正是这些,奠定了合肥市全国家电工业基地的基础,确立了合肥工业在全省的首要地位,更保证了合肥工业经济实现百亿的跨越。

有奖征集

“合肥工业发展”

档案资料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合肥市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量质齐飞,再到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合肥工业不断取得新突破、获取新成就、书写新篇章,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正在迅速崛起。在这一进程中,有不少合肥人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亲历者。为再现合肥工业发展历史脉络,更好地服务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合肥市档案局特开展“合肥工业发展”档案资料有奖征集活动。

您身边有与合肥工业发展相关的实物么?您收藏有与合肥工业发展相关的图文资料么?请与合肥市档案局联系。对有关单位或个人提供的能反映、展现“合肥工业发展”历史的珍贵实物、档案史料等,我们将颁发证书,并给予奖励。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东流路100号市政务办公区二区A座市档案局(邮编:230071)

联系人: 牧超 杨文元

联系电话:

0551-63537350

邮箱:

hfsdajzjbyc@sina.com

新闻推荐

小手牵小手 我们一起走

2018年7月14日上午9点30分,合肥市潜山路学校一(2)班雏鹰假日小队的5名同学来到蜀山区小庙镇雷麻社区,与当地的留守儿童开展了...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