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声音

四川日报 2018-07-06 00:00 大字

□丁纯

早年,乡村是安静的,好似电影默片。木心的名篇《从前慢》,写往昔生活的从容与淡定,让人钦羡。“从前慢”其实就是“从前静”。往年,僻远的乡下,是静的。

而静谧的乡村,一些声音是乡村的灵魂。那潺潺的流水声,唧唧的虫鸣,还有那四季的风声、雨声……这些声音自然天成,不加任何修饰,叫天籁,缓然沉积在人的内心深处。去年深秋,我回到故乡,夜阑时独坐院内,听蟋蟀叫,听秋风掠过枝头,油然生出“草木无情,有时飘零”的人生况味。瞿秋白曾说:“且沉心静气地听,听荒漠里的天籁。”这让我想起了夏夜避暑,遥望银河,露珠滴答在地上的声音,倏然而逝,不用心还真听不到。每次读到“露从今夜白,月似故乡明”的诗句,总让我回忆起故乡的初秋时那缱绻的意绪。

当然,除了天籁还有“人籁”。安谧的乡村也会有偶尔的热闹。农闲唱大戏。村口不知何时搭起了戏台子。演出的节目是泗州戏抑或黄梅戏的传统曲目。戏班子大概只是临时搭起的草头班子,农闲嘛,闲着也是闲着。几个人随便拾掇起来的琵琶、二胡、笛子、三弦组成的乐队,演出曲目就那几个,什么《二小赶脚》《喝面叶》《女驸马》《天仙配》等。若在寒冷的冬夜,演不成戏了,几个人喝完几杯白干酒,凑在了一起,摆弄着音乐,自娱自乐——横笛的婉转悠扬,琵琶的铿锵有力,二胡的愁肠寸断。这唯美的声音给乡村涂上了迷人的色彩。

其实,乡村白昼的安静是这些声音衬托的。村民最熟悉的声音,是村口吊在白杨树上的大喇叭发出的,它将世界消息搬到了村口。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大喇叭将最新资讯带给乡亲。人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多半从这只大喇叭得知。还有省电台的名牌栏目“听众点播的歌曲”,什么《军港之夜》《游子吟》《故乡情》《小螺号》,等等,都在这大喇叭唱出。后来,电视进村了,大喇叭渐渐淡出了视线。后来,村里通了网络,人们又开始怀念那只大喇叭。

直到今天,我还耽迷乡村一些市井声音。收破烂的、卖豆腐的、推货郎车的……这些声音虽然不是宏大叙事,却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攸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村民除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审美需求。春天,怒放的杏花是乡村一道风景,“桃李芳菲梨花笑,怎比我枝头春意闹”,说的正是杏花。“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在村民眼里是春耕的消息。

“梆、梆、梆……”卖油郎敲打梆子铿锵有力,一点点把沉睡乡村唤醒。有人将簸好的芝麻拎出来,交给卖油郎换取香油。在乡村,香油可是稀罕物,滴滴难舍。卖油梆子是用凿空枣木做成,黑中发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听着“梆、梆、梆”的响声,心里特踏实。

卖豆腐的老人索性直接喊出:“豆腐,豆腐……”叫卖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豆腐可是老少咸宜的好东西。卖豆腐的老人是我远房的表叔,他喊出的声音有些嘶哑。他农闲时,拐豆腐溜乡卖,每天卖两个豆腐,家里喂了十几头猪,豆腐渣拿来喂猪,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家里还供着两个在合肥读书的大学生。

这些年,离家远了,但是一直惦念着宁寂的村庄,时间隔得越久,越想回到过往。昨天在网上听顾嘉辉的《梦里几番哀》,有些相识。想了半天,原来村口的大喇叭早播放过,诗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子,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村庄的声音让我永远难忘,难忘。

新闻推荐

暑期防溺水 请记牢这“六不准”原则

江淮晨报名师上学堂走进经开区锦绣社区紫云居委会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