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开始流行“烫个头过年”合肥理发师回忆发型的变迁 改革开放后发型越来越有个性

安徽商报 2018-07-04 11:49 大字

[摘要]合肥理发师回忆发型的变迁 改革开放后发型越来越有个性

孙德甫展示当年自己的发型

14岁拿起理发推子走街串巷给人剃头,合肥市民孙德甫的半辈子都围着老百姓的头发忙活。从满街小平头到“全民烫头”,再到发型成为彰显个性的标志,孙德甫的职业生涯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合肥人发型的变化。

14岁上街剃头 经常偷着干

孙德甫是长丰县三十头人,他说:“那时候经常有剃头匠走村串户给人剃头,我就在旁边看,后来慢慢地,也会拿推子剃头了。”

1968年,孙德甫花了五元钱左右买齐了推子、刮胡刀、剪刀、围布和梳子,放在一个小包里夹着,来到合肥双岗附近,开始给人剃头。当时给小孩剃头,每人一毛钱,大人一人一毛五分钱。“开业”第一天,孙德甫一直忙到晚上,挣了2.2元钱,就此开启了自己的“剃头匠”生涯。

那个年代,一个学徒工一个月工资18元,孙德甫剃头一天至少能挣3元,一个月下来收入可观。但这样的生意却不能常干。“刚开始出来剃头,每天请假,交给生产队一元钱,大队领导也同意。后来想出去干的人多了,就不给请假了。只能趁着农闲或者节假日,以办私事的名义偷偷干。”

孙师傅记得,1978年,三中全会开过以后,就完全放开了,不用请假了。孙德甫正式来到合肥,夹着小包到处给人剃头。“当年剃头的主要是男同志,满大街都是平头,也简单。女同志要不扎辫子,要不就是剪学生头。”

“全民烫头”时代过年前先烫头

由于人勤快,又和善,孙德甫的剃头生意非常好。但毕竟没专业学过理发,他总觉得自己的手艺“欠火候”。 1978年底,在老顾客的介绍下,孙德甫来到当年合肥有名的国营理发店“大上海”当学徒,正式学理发。

孙德甫记得,当年上规模的理发店大部分都是国营的,除了“大上海”,还有三孝口的“时代理发店”,“青年理发店”,“三八理发店”。进了国营店,孙德甫觉得“见了大世面”。“一举一动都要有规矩。客人落座理发师要在椅后站直,身体距离椅子至少30厘米。”国营理发店的发型也更多样。“男同志的发型就有好几种,‘平原风凉式\’,‘中年平原式\’,‘平顶式\’,‘七分\’,‘八分\’……”

1983年,孙德甫在三里街菜市场搭了一个小房子,有了自己的理发店。那个时候,像他一样开私营理发店的师傅也越来越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合肥人的发型也有了明显变化。“1980年开始,女同志开始流行烫刘海。大概在1982年前后,开始流行烫全头了。”

在孙德甫记忆中,那是个“全民烫头”的时代。“尤其是过年前,女同志几乎都去烫个头。”当年美发工具有限,孙德甫介绍,女同志烫头一般是先烫出小卷,再“做花”,非常考验师傅的手艺。

不仅女同志烫头,男同志也烫头。在他保留的老照片里,年轻的孙德甫也有一头高高的蓬松短发,“那就是烫出来的。”

发型跟着明星走

从三里街的小店,到花冲饭店的“旅社理发店”,再到后来的“丽华理发店”,孙德甫的理发店换了几个地方,他也成了当年合肥东门附近鼎鼎大名的理发师。当时丝绸厂、手表厂、锻压机床厂都有工人跑来找孙师傅剪发烫头。“进入八十年代后期,发型的流行趋势变化就很快了。有时候几个月就有一种新发型流行起来。”孙德甫记得,当年的流行趋势受港台电视剧的影响很大。他的理发店里,当年挂满了各种港台明星的照片。“以前男同志剪头发,鬓角一般留得很短。电视台播了《上海滩》以后,许文强的大鬓角流行起来,男同志剪头发经常要求剪成那样的。”

1992年,由于长时间站立,孙德甫患上了静脉曲张,手术后不得不离开他奋战了二十多年的岗位。但他转做美发用品生意,没离开这一行。直到今天,走在大街上,孙德甫还喜欢研究发型。

回首自己的半辈子,孙德甫由衷地感谢这个时代。“当年想干点事情要偷着干。今天只要有心气,愿意奋斗,都能干点事情,累也是开心的。”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王素英刘媛媛文/摄

新闻推荐

设立警示牌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市国土部门获悉,合肥市将在全市开展规范设立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突发地质灾害危险区警示标志牌工作。地质灾...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