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破“下放”瓶颈 激发教师活力

江淮晨报 2018-07-03 01:03 大字

[摘要]合肥高新区“通盘推进”教师职称改革,变“论资排辈”为“优胜劣汰”

6月26日,高新区举办教师职称改革经验总结座谈会。

2017年,合肥高新区正式实行高级职称评审改革,在全国教师职称评审轰轰烈烈的“下放”浪潮中,再治教师职称评选中的诟病点,率先收回了高级职称评审的“下放”权,改为全区统筹评审。变“论资排辈”为“优胜劣汰”,变“结果导向”为“过程严控”。当初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作出这样的改革?首吃螃蟹取得了哪些经验与成果?破除了哪些职称评审的瓶颈与难题?对全国当下的教育均衡发展有何借鉴意义?时隔一年,带着问题,江淮晨报记者走进了合肥市高新区教育群体,感受“史上最严”教师职称改革带来的冲击波。

【镜头】

高新区教师经历“史上最严评审”

走进考场的那一刻,必须上交所有通讯工具。在候考室里,抽签决定考试顺序,并按顺序进入备考室;在备考室里独立完成一个小时的教案设计;最后进入考场,进行无生上课。每一个环节都有纪委工作人员全程监控,上课过程全程录像。2017年10月25日,在合肥高新创新实验小学里,一场“史上最严评审”考试拉开了序幕。

2017年是高新区实施教师职称改革的第一年,该区统一核定中学高级岗位10个,小学高级岗位14个,规定区内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师都可以申报考试。

“在备考室,我看见,来竞争这些名额的,有工作几十年的校长,有年过半百的老教师,有工作才几年的年轻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积极准备着,就像学生临考一样,重视着、紧张着、尽全力去争取着。”从教十几年,高新创新实验小学负责人陈连花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锐意改革】

触碰教师“命根”,再动职称“蛋糕”

有人说职称是教师的命根。“教师的职称与教师的绩效直接挂钩,是老师最为关心的切身利益,作为老师的基本‘蛋糕\’,一般情况下是不轻易去触碰它的。”合肥市第二十中学校长郑德铸说,改革之前的职称评审制度有不少让人诟病的地方,但因为利害关系太大,全国范围内很少有教育主管部门主动实施改革。

2017年,是高新教育发展15周年、实施名校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攻坚之年。教师职称改革成为高新教育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和名校战略的重要抓手。合肥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局长孟伟巍形容这次的改革是一次“破冰之旅”,在高新教育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个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制定完善的教师职称改革方案,让教师充分地参与改革,反复参与方案的研讨、修订与完善。2017年,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和人事劳动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并对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作出以下改革:一是统一核定岗位,全区分中学、小学两个学段,核定高级及以上职称岗位;二是统一评聘,引入第三方评审机制,分别开展职称材料评审、无生上课打分,纪委委员全程监督、全过程录像;三是统一化解存量,对于已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人事部门核定的高级岗位数范围内,优先聘用,兑现职称待遇。

“干多干少、干坏干好不一样了,熬经验值变成了拼能力值。”对于第一次研讨会,合肥市梦园小学东区教师周恒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非常激动,觉得这个政策特别有魄力,执行起来肯定有很大的压力,但结果肯定会给教师很大的动力。”

【直击痛点】

破“论资排辈”,让实干者有幸福感

“我所在的学校是合肥市第一批企业划改学校,当初的中小学教师共计40多人,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有18人之多,虽然之后陆续有高级教师退休和调离,但教师总量和高级教师的比例在那里,后期进来的青年教师根本不敢奢望评高。”合肥市第六十二中学教师顾凯说,虽然自己在课堂教学和教务管理中一直表现优异,先后成为合肥市第二届、第三届的骨干教师,个人条件都达到了评高的要求,在高新区进行教师职称改革之前,自己一直没有参加高级职称评审的机会。“我身边有许多优秀的青年教师甚至一度放弃了评高的念头。”

“2005年我被评为高级职称,这13年来,我的职称待遇一直没有兑现,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的我,从一头黑发等到了两鬓斑白,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合肥市第六十二中学老师刘功道说,幸好自己等到了2017年的教师职称改革,等了13年的职称待遇终于在退休前得到了兑现。

“改革前,高级职称是以学校来定岗的,这样一来,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学校、优秀教师比较多的学校,就面临着很多问题,因为岗不够,甚至一些老教师评上了多年以后都不能被聘。而那些刚刚新办的学校编制多、岗位多,许多教师一评选就能评上,这也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高新区的教师职称改革等于把这块冰给破掉了。”合肥市教科院前院长李卫文告诉记者,教师职称改革让校长解脱了,老教师为学校做出了成绩和贡献,年轻教师现在又冲在了最前面,之前,对于校长而言除了“论资排辈”他没有更好的办法,但现在不一样了,区里统一核定岗位,有一个详细的赋分表,只要够条件都可以参加竞争,更加注重工作的实绩,让实干者有了幸福感。

合肥市梦园中学校长王咏梅说,自己也成为了此次改革的受益者。“作为一名校长,按理说不应该跟老师去竞争这些,在遇到评优评级的时候,如果同等条件下总是让老师先上。但改革后,从校内PK变成了全区PK,我有幸通过了区里的比拼,参与市级评审,最终也被评为了高级职称。”

【成效显著】

消除职业怠倦,教师活力全面激发

“职称改革对我校35岁至45岁左右的教师触动是很大。”合肥市桂花园学校东区执行校长毛德纯说,2017年学校根据高新区职称改革制定了校级教师职称晋级考核细则,“最明显的感触是,‘想晋级就要干实事\’成为了全校老师的共识。教研氛围浓了,学校的语文、数学、艺体三大学科教研组研讨课学期初就排好。许多老师开始问津课题研究了。”

毛德纯举了一个例子,今年6月11日,学校在同一天完成了一个市级课题中期推进会、两个市级课题开题会。“教研、课题、班主任等工作做好了,学科成绩就不会弱了。可以说,职称改革给桂花园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信息化为例,职称改革后,我们发现高新区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信息化大赛等数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员结构也变化了,一些老教师也积极参与进来了。”高新区教研室副主任张志良说,在2016-2018年全国互动课堂中,2016年有28名教师参加比赛,2名获奖;2017年有68人参加,23人获奖;2018年有122人参加全国创新课堂,有75节获得国家级奖项。“同时,我们高新区也获得了全国优秀组织单位。”张志良说,如今区内的创新课题以及信息化课程已经常态化,教师职称改革打破了教师成长的“天花板”。

破除论资排辈,改变以学校为单位、按“教龄+聘龄”的传统评聘方式。合肥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教育处处长叶光华认为,教师职称改革打破了“六零后早评上、七零后巴巴地等、八零九零没指望”尴尬局面。2017年,高新区被评上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中,40周岁(七零、八零)及以下占到了10人。“引入第三方评审机制,区内评审按照从高分到低分,择优或等额推送最优秀的老师参加市级评选,彻底杜绝职称评审中存在的打招呼、走后门、谋调动的不良现象,2017年合肥高新区教师高级职称评选过关率达96%。”

【全国领先】

助推“无校籍”管理,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2018年6月26日,高新区召开教师职称改革经验总结座谈会,合肥高新区工委委员曹效记列举了一串数字,在高新区整个教师职称改革期间从未发生教师上访事件,实现了“零”投诉; 2018年全区教师“一师一优”课数量、科研论文数量、全国创新课堂获奖率分别较上年提高122%、223%和357%。他指出:职称改革最大的成效是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活力。

“人事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投身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奉献教育,这就是人事工作一切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合肥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副处长李德凯说,高新区做出的改革探索已经初步达成了这一目的。

合肥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丁科表示,高新区教师职称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于如何发挥职称改革的作用,丁科给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求评选的老师要发挥引领作用,要以身作则,继续加强自身学习;二是将专业素养与课堂效益相结合,继续深入教学研究,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一切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自身的素养;三是要加强宣传,充分地把职称改革的成效在全体老师中树立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教师能充分享受到利益。“高级职称在区里进行统筹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后期社会事业局还会对高级职称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改革,希望初级中级职称评审中,学校要以区里的高级职称改革为样本,各校发挥突破、办实事、见实效,营造我们风清气正的教育氛围。”

采访中,孟伟巍表示,高新区教育体量较少,教师年龄结构偏年轻,区域教育差异较小,在改革实施中确实占有一定的优势。

这种力度的教师职称改革在全市甚至全省都属于首次,在全国也属于领先起跑前列。李卫文表示,教师职称的改革为高新区“无校籍”的推行奠定了基础。“教育均衡的关键一点就是师资力量的均衡,而‘无校籍\’的管理无一例外将有利于优秀教师均衡布局。高新区的这一改革,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晨报记者 汪红霞

新闻推荐

经开区申报市两创企业达8家

日前,在合肥市经信委公布的第五批两创产品目录中,肥东经开区又有1家企业进入合肥市两创产品目录库。截至目前,该区共获...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