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物联网+工地”管理模式—— 工地吹来“智慧”新风
工地上人员复杂怎么有序管理?施工现场扬尘超标怎么办?质量安全问题处理不到位怎么办?这些建筑工地上司空见惯的老大难问题,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已不再是难事。
利用“物联网+工地”的智慧工地管理模式,合肥经开区不仅解决了自身“人少事多”的工作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有效规避了建筑市场上的诸多乱象,充分解决了项目施工现场实时监控难、工期质量不可控、人员安全无保障、相关信息不透明、环境污染难防范等常见的工程施工问题。
“没有录入,鸟都飞不进去”
6月26日早晨,合肥经开区海恒习友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工地上,建筑工人们正排队“刷脸”进入工地。与此同时,在合肥经开区重点局的监管平台上,施工单位人数、在场工人数和在场人员总数这三项数据也在不停地变化。
“每天进场多少人,出场多少人,哪些人做了多长时间工作,这一切全都清清楚楚。”经开区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技术处副处长林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即便是工地上进出的临时人员,同样要求先录入相关信息再准许进入。“我们的愿望是,没有录入,鸟都飞不进去。”
对于在工地上推行这套人脸识别系统的缘由,林晖解释道,这既是出于安全考虑,也是为了避免农民工欠薪等问题。此前,不少工地上也施行过实名制考勤,不过由于管理上难以到位,“代打卡”现象十分普遍,再加上建筑工人流动性大,实名制考勤成了摆设。
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创新变革,互联网技术下的劳务管理创新与发展,也在引领新的用工用人及酬劳分配体系。合肥经开区智慧工地技术支持企业“安立德新”负责人杜扬明介绍,物联网分级总控平台通过人脸识别云考勤系统,将人脸识别、班组与工种管理、工资结算等用工环节全闭环综合管理起来,构建了工程进度和签到记录的双向实时信息平台。
“我们希望这套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找工难、工程款工资拖欠、缺乏信用等顽疾,有效地将项目风险最小化,农民工利益最大化,真正实现物联网引领下的智慧工地新潮流。”杜扬明说。
“把工地管理‘装\’进口袋里”
合肥经开区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负责全区政府投资的项目建设过程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工作。“工作人员只有30多人,却要负责全区大大小小100多个在建项目。”面对建筑市场层出不穷的问题,重点局局长余启宁不得不考虑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去年12月,合肥经开区大胆探索“物联网+工地”的智慧工地管理模式。历时100天,智慧工地管控平台端和海恒习友项目端落地完成。今年4月,重点局开始在负责建设管理的46个房建和市政项目全面推行建设项目端并接入管控平台端,实现了大数据云端统一协同管理。
“希望这个系统能给建筑市场带来一股新风。”余启宁说。这套智慧工地管控平台共分为现场监控模块和数据统计模块两大模块,其中数据统计模块包含人员履约管理、扬尘监测、机械监测、质量、安全、内业跟踪和在线教育考试等7个方面内容。
打开手机上的APP智慧工地控制端,一项目工地上出现了红色报警信息,原来是设在工地上的扬尘监测设备发现扬尘超标。“此时,工地上的自动喷淋强制降尘设备应该启动了。”余启宁说。打开监控平台上的监控设备,果然,自动喷淋设备正喷着水雾。如果设备没有启动,他们可以进行远端遥控强制启动。
施工中的安全及质量问题同样可以通过这套系统全程监控。在巡查过程中,现场人员发现问题会立即拍照取证并上传系统。同样,问题是否及时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同样需要拍照上传。
“这套系统就是要把工地管理‘装\’进口袋里。”余启宁说,通过物联网综合监督平台,达到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有“痕”,分派任务和监督整改有“效”,查询问题和追溯责任有“源”,真正实现实时高效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视化监管协调。
新闻推荐
近日,2018全国U10-11羽毛球比赛(华东赛区)在合肥高新区德仁阳光青少年羽毛球俱乐部开赛,来自合肥、上海、杭州、南京、南昌、...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