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繁华 地标崛起

江淮晨报 2018-06-29 02:12 大字

大钟楼名列合肥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刘兵生 摄 政务区匡河,动车驶过家门前 童新传 摄 大美政务新区 熊志祥 摄 城市成长的美丽天际线 王岩 摄 环巢湖旅游大道 王岩 摄 铜高架北沿段即将通车 郭如琦 摄 夜幕降临城隍庙 韩芳 摄 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办公群 郑成功 摄 琥珀山庄环城翡翠城市夜色 张全胜 摄 徽州大道 李梅 摄 科大讯飞全景 郑廷珍 摄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大楼外景 郑成功 摄 商合杭高铁建设工地现场 许凤生 摄 风雨中的南淝河桥 况士 摄 合肥地铁3号线,工人正在吊装作业 章晓虎 摄 巢湖边的文化建筑集群 胡小毛 摄 北一环车流 束从余 摄 南二环高架桥 应作平 摄 合肥北一环金融总部集聚带全面亮化 郑成功 摄 卓然居公租房3期 束从余 摄

2006年,当合肥市第一座高架桥——金寨路高架动工之时,你可曾想到,短短几年间,这座城市将建成九大高架。

2007年,当“畅通一环”开始实施之际,你可曾想过,“畅通二环”也将启动,共同“牵手”高架、重要主次干道,构建合肥城区强劲跃动的交通大动脉。

2012年,当轨道交通1号线隧道挖出第一车土方时,你可曾想到,合肥如今已进入“地铁时代”,南来北往更加便捷……

从五里小邑到大湖名城,从环城时代到环湖时代,合肥这座千年古城上演华丽蝶变,城市面积早已今非昔比。以老城区为中心的“风扇形”城市布局,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从规划引领入手,到全面推进城市设计……多年来,合肥的每一次华丽转身,都能艳惊四座。

5月21日,“合肥一日”全国摄影大展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师、摄影爱好者以及普通市民,深入合肥的各个角落,用相机或手机聚焦合肥的大发展、大建设、大场景,一幅属于合肥的新时代人文画卷正慢慢展开……

快速路网

5月21日,特地从大连飞回合肥,参加“合肥一日”全国摄影大展的李秀平,背着相机来到五里墩,他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定格”合肥第一座立交桥。

1995年,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拉开序幕。以环路和立交桥建设为重点,把建设大城市交通网络,作为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牛鼻子”。当年4月,“打通一环”工程正式开工,同年12月底全线贯通,创下了合肥城市建设史上诸多纪录。作为“打通一环”的关键工程,五里墩立交桥从第一根桩基浇灌到全面竣工仅用160天,创造了城市建设的“合肥速度”。与此同时,总长42.5公里的二环路工程和市区其他主要干道的新建、扩建工程也同步进行,到2000年,合肥初步形成“二环九射+方格网”城市路网。

2007年,“畅通一环”工程实施,随后“畅通二环”启动。2008年,合肥市第一条高架——全长7.2公里的金寨路高架建成通车,这犹如一支“发令枪”,合肥高架建设的引擎就此发动。7年间,合肥共完成九大高架的建设,铺开近60公里的高架快速网络,并与“畅通一环”、“畅通二环”路网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了“一刻钟”交通格局对接。

5月21日,和李秀平一样,郭如琦、张建华等多位摄影师也纷纷聚焦合肥高架,用镜头见证“合肥变大了,也变‘小\’了”。

地铁时代

“高架时代”的“通关”,也意味着另一个关卡的“解锁”——合肥交通从“空中”转为地下,为“地铁时代”奋力掘进。

2012年,全长24.58km的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从孕育之始,合肥地铁就把城市人文基因植入自己的血脉。从地铁线路的选择,到地铁站点的设置;从站台环境的设计,到地下隧道的布置;从地铁日常管理,到地铁服务水平,种种细节都积淀着合肥独有的城市文化。

1号线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合肥正在绘织一张四通八达的地铁交通网。2017年,2号线也开通运营。目前,3号线正在加紧建设,4号线、5号线、1号线三期工程也已全面启动建设。根据计划,合肥轨道交通1-5号线全长170公里,2021年前将全部建成通车。同时,《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8-2025)》也通过了省发改委的初审,新一轮规划共涉及8条线,总建设规模约为247.5公里。

“南来北往坐地铁,新城老城一家人。”地铁畅通,改变了居民的出行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居民的自豪感。5月21日,摄影师将镜头对准合肥地铁,他们相信,未来,合肥地铁的发展将更加日新月异。

交通枢纽

曾经,从合肥坐火车到上海要9个小时,蜿蜿蜒蜒的铁路,这一走就是一夜。而现在,从合肥出发,坐高铁到南京只要1个小时,到武汉耗时不到2个小时,到上海3小时足矣,3.5个小时到长沙、郑州,4个小时到南昌,6个小时到北京……而这样的时空距离,在未来还将继续被“压缩”。

2016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根据规划,在现代化综合枢纽中,合肥与北上广、武汉、成都、杭州、南京等18个大城市被定义为综合铁路枢纽。这意味着,合肥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级综合铁路枢纽。在中国铁路的“四纵四横”时代,但合肥只接入了沪汉蓉一个干线通道,但到了“八纵八横”时代,合肥还接入了京深高铁、合福高铁、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以合肥为中心冒出一个华丽的“米”字形。

今后,以合肥为中心,半小时通达合肥都市圈所有城市,实现1小时内通达全省16个省辖市,2小时到上海、杭州、郑州,3小时到北京、西安、福州,5小时到广州、成都。更令人欣喜的是,合肥在“八纵”通道线上将获得巨大区位优势,未来可以坐高铁直达台北,直抵香港。5月21日,摄影师童新传、许凤生、熊志祥等人聚焦合肥高铁建设,见证“合肥速度”。

生态之城

走在合肥街头,稍加留意,便会邂逅色彩斑斓、造型独特的“花境”,各色花卉争奇斗艳、摇曳生姿,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从首批国家园林城市,到荣膺国家森林城市,再到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际湿地城市,近年来,合肥坚持生态优先、城湖共生,厚植绿色发展优势,高水平打造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域打造美丽合肥,不断刷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颜值”和“气质”。

如今的合肥,在城区,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六片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公园嵌入城中,一条条道路绿化汇成条条绿色长廊、一个个翡翠般的公园也镶嵌城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诗意栖居格局已然形成;在农村,江淮分水岭森林长城、环湖森林长廊风光带、外环高压走廊等成片绿带覆盖。滁河干渠、环巢湖大道、合六路、合马路等一批重点森林生态长廊也先后建成,成就了沿江淮分水岭脊线自西北向东南的森林生态屏障。

巢湖之畔,碧波荡漾;蜀山之巅,绿意延绵……如今,“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美好愿景,正在庐州大地成为现实。而这美丽多娇的花样合肥,在5月21日也被摄影师摄入镜头中。

地标合肥

5月21日,郑廷珍背着相机来到高新区,爬到高楼,将科大讯飞“框”入镜头中。在合肥,说起科大讯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自主研发的智能语言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造人类奇迹。如今,科大讯飞是创新合肥的标杆性企业,讯飞大楼也成为合肥的地标性建筑。

2017年6月,“墨子号”投入实验后仅半年,就实现了量子纠缠跨越“一步千里”等三大目标。3个月后,全球首个量子保密电话在合肥拨通,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并与“墨子号”量子卫星地面站“接轨”。这一个个世界奇迹,都是在合肥、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缔造的。中科大先研院是科技合肥的标杆,那座空中俯瞰呈“X”造型的大楼也因此成为合肥的地标性建筑。

合肥的地标性建筑还有很多,万达茂、渡江战役纪念馆、北一环金融总部集聚带、中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办公群等,它们静静矗立,默默见证合肥的大发展、大跨越。“合肥一日”全国摄影大展中,摄影师们也将它们定格,共同见证合肥蝶变。

晨报记者 王靓

新闻推荐

用镜头致敬合肥 “城建人”

○《冒雨吊装》朱明摄○《地铁工人吊装作业》章晓虎摄○《合肥大网》许凤生摄○《她用双手扮靓城市》唐...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