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主色调

新安晚报 2018-06-28 09:41 大字

□合肥新月

作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见证了变化这个词的内涵。

皖北农村,我二叔家的变化,就颇具代表性。

5岁那年春节回老家,记忆中二叔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仅有两间茅草房,一家5口人靠种几亩薄田度日。此外,印象深刻的就是北方农村特有的厕所。这种用两块宽约20厘米的木板搭在土坑上,四周用树枝圈起的露天厕所,让人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愿涉足。晚上,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根本照不亮早已被烟熏黑的草屋。农闲时节,为了省下灯油,人们多日入而息。

那次回老家,除了山芋熬成的饴糖给我留下美好印象,再就是衣衫褴褛的堂姐堂弟看我们城里小姐妹那羡慕不已的眼神,此外,再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了。土地,土路,土屋,土灶……黄色是贫瘠村庄留在我儿时记忆里的主色调。

上世纪90年代初,二叔带着堂弟外出打工。没几年,家里便翻盖了四间大瓦房,添置了家具家电。二叔寄来的照片中,笑容满面的一家人身后是装饰一新的砖瓦房,显得格外醒目。

平日里各自忙碌,一直未能归乡。直到去年春天抽空回了趟老家,乡村巨变令人欣喜之余着实感叹!刚下风驰电掣的高铁,堂弟已开着私家车来接站。不由得想起当年父母带着我和妹妹坐着绿皮火车一路“哐当”到站,我和妹妹疲乏至极,坐在叔叔拉着的平板车上昏昏欲睡的情形。而若非亲眼目睹,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条笔直宽阔的水泥路,就是当年那条通往村口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车窗外一排排不时跃入眼帘的高层住宅楼,就是当年那些参差不齐的草房、瓦房的蜕变。一时间,我竟然有些恍惚,不知此时身在城市还是乡村。

说话间就到了家。眼前一座欧式风格的三层小洋楼,让我再一次惊艳。顾不上喝水,我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楼上楼下,新式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电脑摆放在书桌醒目位置。楼顶装着太阳能热水器,设有独立的卫生间。婶子告诉我,农村早已用上了液化气,再也不用为生火做饭发愁了。现在农村城市一个样,有房有车有社保,如今农村孩子上幼儿园,还有校车接送呢。她笑着说:“当年做梦都没想到,还能过上现在这么好的日子。”二叔在一旁笑着总结:“还是现在的政策好,我们老百姓也富裕了!”

返程的路上,堂弟告诉我,眼下他准备回乡创业,陪陪父母,尽尽孝心。

家乡的巨变,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新闻推荐

合肥经开区:勇做改革急先锋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正处于“二次创业”关键期的合肥经开区,在改革各领域“闯险滩涉深水”,勇做改革急先锋,走出一条创新转...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