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停 绿灯行 这辆无人车很“机灵”

江淮晨报 2018-06-28 01:01 大字

[摘要]“认红灯”成功率高达99.9%,变道、超车不在话下

“智能先锋”车顶的三台相机每秒钟会完成30次环境监测。 工作人员坐在驾驶位,手无需触碰方向盘,车辆自动行驶。 →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智能先锋”无人驾驶车辆完成了开放道路无人驾驶测试。 绿灯亮起后,无人驾驶车能很快启动。

十字路口的红灯刚刚亮起,一辆小汽车便稳稳停下,走近一看,车内竟然空无一人!原来这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推出的“智能先锋”无人汽车。据了解,这辆无人车刚刚完成了第三方监控下的开放道路无人驾驶测试,取得了按照红绿灯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通过路口成功率99.9%的好成绩。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昨日坐进车内亲身体验了这辆“智能先锋”,发现它的“智能”,远不止“认灯”……

体验外表普通却“内有乾坤”

刚见到这辆“智能先锋”,记者有些“疑惑”:“这难道不就是一辆普通的小型SUV吗?”走进一看,才发现其中大有玄机。

在车顶处,有一排探头一般的装置,据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智能车辆中心的林玲珑博士介绍,这是一台激光雷达感应器和三个相机,它们就是这台车的“智能眼睛”。在车内,前排座椅的头枕后方有两块屏幕,上面实时地显示着车辆前方路况和行驶参数,科技感十足。而在主驾驶台的左侧,有一个绿色的按钮,通过它,便可以实现车辆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模式切换。为了保证安全,林玲珑和记者一同坐进“智能先锋”,按下绿色按钮,汽车自动缓缓前进,体验开始。

黄灯闪烁 汽车就开始减速

“智能先锋”在行驶的过程中非常平稳,一直保持着10-30公里/小时的安全速度。据林玲珑介绍,因为在测试阶段,汽车的速度可以在行驶过程中进行人为调整。而车辆自身,也可以通过车顶相机检测到的路面限速标识,进行自我调整。

在汽车即将通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交通灯由绿变黄,并开始闪烁提醒。几乎在黄灯亮起的同时,记者明显感觉到车辆开始逐渐减速,等到红灯亮起时,汽车便稳稳地停在了停止线前,当绿灯亮起,汽车也能很快地启动。虽然之前了解过“智能先锋”识别红绿灯的高成功率,但如此快且“机智”的反应速度还是让记者大吃一惊,在长达40分钟的体验过程中,“智能先锋”每一次都能在红灯亮起时做出这样的操作。

变道、超车样样精通

当记者正在车上与林玲珑探讨“智能先锋”时,汽车突然一个急减速,原来,一辆电动车突然冲出来拐弯,挡在了“智能先锋”前进的路上,汽车监测到后立即做出了避让反应,减速、停车、再次启动,仿佛驾驶者在操作一样。

在整个体验过程中,“智能先锋”的诸多表现都让记者惊叹。在每次即将到达左转或右转路口时,汽车都会自动提前从中间车道变向左转或右转车道;路途中,还遇到了一辆无法移动的故障车停在正前方的路边,“智能先锋”远远地识别后,先向左变道,超过故障车一段距离后,又向右变回了原先的车道。这一系列的标准操作,让人不禁想起“科目三”考试中的“超车”项目。据林玲珑介绍,除了这些路面上的明显障碍物,一些平时难以注意到的路面坑洼处,汽车也可以检测到并提前做出反应。此外,平时驾驶汽车出隧道或下穿桥时,人常常会被刺眼的灯光短暂“致盲”,而“智能先锋”依然可以持续监测前方的路况并及时做出反应。

揭秘“雷达眼”是它“机灵”的关键

“我们无人车‘智能\’的关键技术,就是全车360°的雷达监测系统,比如车顶的三台相机,它们每秒钟会完成30次环境监测,所以汽车反应速度特别快。”据林玲珑介绍,“智能先锋”的车顶、车头、车尾、挡风玻璃内都安装有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和相机,这些环境感知设备和系统是这辆车“机灵”的关键。

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这些设备会对周围道路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感知,包括红绿灯、车道线、指示标识、障碍物等,它们的最远监测范围达到了100米。感知后,系统会迅速地进行实时3D建模,并将构建出的完整的驾驶场景传导给汽车的智能决策系统。加入了交通规则、文明行车等“拟人知识库”的决策系统在自主决策后,会“指导”智能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对油门、刹车、方向盘的自动控制,最终完成无人自动驾驶。简单来说,雷达检测系统就是汽车的“眼睛”,决策系统就是“大脑”,控制系统就是“手脚”。

据了解,“科学岛”应用技术研究所智能车辆技术研究中心的“智能先锋”研究团队,从2008年就开始研究无人驾驶技术,10年间自主研制出了三代“智能先锋”无人驾驶汽车,测试总里程达5万公里,并在许多高规格的智能无人车比赛中,取得过单项和综合第一名的成绩。记者当天所体验的这辆车,正是应用了团队最新技术的“智能先锋”第三代产品。

应用技术已应用在特殊车辆上

据研究所智能车辆技术中心的副主任祝辉介绍,目前,“智能先锋”所搭载的无人驾驶技术已应用在了农机车、矿车等一些在特定环境下工作的车辆,这些车辆往往没有特别高的道路交通行驶要求,而是更为单纯的需要“无人驾驶”。“比如矿车,它的吨位太大,人为控制难,并且经常工作在污染严重的地方,对人体有害,所以我们的无人驾驶技术就可以很好地帮它们解决类似问题。”祝辉说。

“在民用车上,目前包括本土的车企江淮汽车等厂商都对我们的技术非常感兴趣,希望可以应用到它们的量产车上。”祝辉说,“下一步,我们会重点研究这项技术的民用车量产化,希望能解决一些除了技术之外,类似设备制造工程和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我们会继续提高整套无人驾驶技术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晨报记者 刘畅司晨/文

高博/摄

新闻推荐

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2号线开通运营以来,安徽省正式进入“地铁时代”。地铁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也在检验着市民的文明素质。近日,记者乘坐合肥地铁进行探访——“地铁文

本报记者孙海涛市民乘地铁别让不文明煞风景6月25日是星期一,早晨7点半,正是上班高峰期。在地铁“大东门”站,记者看到很...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