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 “中国声谷”硕果累累

安徽日报 2018-06-22 10:18 大字

伴随着2018年6月22日第二届中国(合肥)类脑智能高峰论坛的召开,作为中国声谷量子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合肥高新区,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政策层面的持续加力,平台载体的不断创新,举措叠加之下,中国声谷成绩如何,将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数读中国声谷,今朝枝繁叶茂。 2016年中国声谷基地年产值327亿元,增长44.1%,相关核心产业产值破47.43亿元,同比增长27.3%,占全国核心产业总产值的9.6%。截至目前,入园企业超300家,培育和引进了科大讯飞、中科类脑、国盾量子、科大国创、联发科技、北京君正、航天信息、深圳协创、新华三、腾讯等行业龙头企业,2017年实现产值510亿元。

目前,中国声谷已建成颇具影响力的智慧云服务平台、互联网+创业平台、创意研发中心以及体验中心等众多产业发展平台。同时与国际数据公司(IDC)、中科院、中科大以及北京大学等达成合作共识,将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载体,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分析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产业数据与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应用速度明显加快。先后获得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粒子空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定位前瞻高远,创新方兴未艾。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棋盘上,中国声谷绝对是一颗耀眼的落子。 “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旨在通过投资、招商、孵化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向中国声谷聚集,引导产业做向心运动,打造全球AI产业高地。

为将这盘大棋下好,安徽打破藩篱,创新机制扶持声谷发展。 2017年9月,安徽省发布支持中国声谷建设的专项政策即“声谷十条”,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产业发展中处于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项目;2017年至2020年,安徽省政府每年将安排2亿元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扶持资金,合肥市每年拿出6亿元资金,跟进扶持,并明确了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原始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发展等十大举措,高新区专项出台“2+2”政策,为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精准保障。

绘就整体蓝图,打造一核多园新布局。目前,中国声谷已按照“集聚发展、优化布局”的原则,形成一核多园的系统布局。即依托中科大为核心技术创新载体,以孵化区为产业化平台,形成人工智能领域的 “硅谷模式”,是为 “一核”;布局建设多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园,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重点打造大数据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智能客服产业园、教育与文化产业园、智慧城市产业园、智能产品研发设计总部基地等,积极推动其他各细分领域实现集聚发展,是为 “多园”。其中,一期规划核心区208亩,孵化区175亩,产业区1200亩。

多点持续引爆,声谷欣欣向荣。声谷成为引领业内的重要力量。目前初步形成产业集成、科技集群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就产业集成而言,依托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加快发展智能芯片设计。重点发展壮大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汽车电子三类硬件产品,拓展教育文化、互联网、语音大数据等6大应用,打造“互联网+”产业新格局;发挥集聚效应,以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融入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汽车电子等高端制造业,实现产品集成向产业集成提升。对于科技集群来说,单以2016年为例,全区新增各类人才约3.8万人,80%以上集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658.9亿元,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2%。目前,千人从业人员拥有直接科技活动人数313人,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硕士以上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7.6%,拥有海外留学人才和外籍专家总数约 2000人,聚集留学生创业企业500余家,其中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4人,省百人计划专家16人,高新区已经成为安徽省海外人才集聚度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服务保障最优的区域。

站在产业发展风口,中国声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未来集聚企业一千家以上,形成从芯片、技术、平台到产业和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将努力把人工智能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声谷”。

(费非 杨萃)

新闻推荐

好学校 好老师 好家长

合肥市亳州路小学向创建“美丽校园”大踏步迈进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