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最美乡村医生”孙云海—— 回乡行医28年未收一分出诊费
在合肥市大圩镇许贵村,几乎每位村民的手机里都存着村卫生站站长孙云海的手机号码——不管什么时候,无论刮风下雨,只要一个电话,孙云海总是随叫随到。行走在乡村28年,孙云海用自己的坚守演绎着医者仁心。
放弃城市生活回乡行医
孙云海今年49岁,在他幼年时,母亲因患高血压常常发病。一次半夜发病,父亲找来村民帮忙,用两根棍子捆成担架,步行几十公里、走了4个多小时,把母亲送到省立医院去抢救。
“那时候农村人看病太难了。”渐渐地,孙云海萌生了学医的念头。1990年,孙云海从济南卫生学校毕业后,在合肥市区开了一间小诊所,每天的收入能有300多元。
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孙云海城里乡下两头跑。那时,许贵村连“赤脚医生”都没了,村里人没有看病的地方。只要孙云海在家,街坊邻居总会上门请他看病。时间久了,他呆在村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思虑再三,他决定关掉市里的诊所回乡行医。虽然回来后发现收入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但孙云海却说:“既然回来了,就不要考虑收入了。”
2010年,随着基层医改的推进,孙云海在大圩镇第一个把个人卫生室并入村卫生室,并为所有村民建起健康档案。2011年,大圩镇东林村拆迁,900多份资料转到许贵村卫生站,其中有27份重点人群健康档案需要上门随访。孙云海花了两三个月时间,骑着电动车挨个寻找、随访、核实。有的村民已经搬离大圩镇,但孙云海仍然找到了他们,并坚持为他们做随访。
为村民健康24小时待命
6月15日,孙云海照例清晨5:30起床,先到村卫生室查看病历,带上需要的药品,骑20分钟“小电驴”赶到安置小区,为78岁的村民梅章国打点滴。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卫生站,整理病历。上午10点多,他又去为另一位村民看病。
“本来上午还有一位村民需要上门服务,但时间来不及了,只能下午去了。”孙云海说,他的日常工作排得满满当当。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孙云海又成为了一名“家庭医生”,为全村5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建立档案,定期体检和上门随访。体检的时候,他往往早晨5:30就出门给村民测血糖、量血压、送药,晚上9点才回家。
24小时待命,对孙云海来说更是常事。去年12月的一天夜里,81岁的村民吴宏坤感觉不舒服,赶紧给孙云海打了电话。几分钟后,孙云海赶到了老人家中,觉得情况不太好,及时把老人送到了医院,经检查为脑梗。幸好送医及时,老人顺利得到医治。
不收出诊费尽显医者仁心
从行医第一天起,孙云海就有一本账本,记录着自己的行医经历,一同记录下的还有这些年来患者赊欠药费的账目。
28年来,孙云海诊疗病人数十万人次,出诊四万人次以上。通常给五保户、孤寡老人看病的药费都是有钱就付,没钱就赊着。从回到村里行医至今,他从未收过一笔出诊费,免去的出诊费、医药费加起来少说也有20多万元。
在孙云海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家里欠着母亲治病的外债,孩子还在上学。“那时一个月收入才几十块钱,但孩子上学房租就要一千多。”即便如此,孙云海也没想过讨回那些出诊费,“一是时间长了,二是我是最知道病人难处的,特别是在农村,大家都不容易,我开不了这个口。”
“医生本来就是个感恩的职业。”在孙云海看来,病人把一切交给了自己,自己就应该把一切“还给”病人。毕业这么多年来,孙云海还一直坚持学习,1990年,我一个人跑到省立医院一位老专家门诊那里‘偷艺\’。”孙云海说,每天他到得比实习生还早,还帮老专家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后来老师也注意到了我,主动给了我很多专业指导。”1993年,他又“如法炮制”,在安徽中医学院“进修”了一年。2000年,孙云海还参加了安医大成人大专教育。2013年,他获得了本科学历。
因为常年坚守乡村行医,孙云海还被评为全省“最美乡村医生”。
洪婉清程阳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吴碧琦
新闻推荐
本报讯瑶海区方庙街道辖区二十埠河河段,紧邻瑶海商业繁华区域,河边时有偷倒、焚烧垃圾,占绿种菜等不文明现象,引发周边群众不...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