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东西方”情怀

新安晚报 2018-05-25 10:35 大字

□许岗认识一个人是讲缘分的。认识一件事物也一样。认识《新安晚报》也起于“缘”。

那是2002年春,我辞去美国大学的教职回到中国,在安徽大学任外籍专家,还投资了企业,办了一个学校。在中美之间来回穿梭的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字:忙。痛苦并快乐着。

偶然的一次朋友聚餐,认识了时任《新安晚报》副刊部主任的马丽春女士。印象中的她,是一位干练、直率、很有开拓精神的职业女性。她知道了我的经历:在中国读完本科,去美国读研、读博,后来又留在美国大学教书,还办了公司,现在又回到了出生的地方——合肥。闲谈之余,她建议我在她主编的副刊开辟一个专栏。

“就叫‘东西方\’吧。”她笑着对我说。眼神中仿佛在征求我的意见,又似乎对这个“新产品”充满了期待。

“我试试吧。”我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我与《新安晚报》结缘。

文章多是随笔:一件事,一个人,甚至是一片片的思绪,都会由感触的情怀变成流畅着的字符,记录着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其实,在离开二十多年后重回中国,而且要在中国生活、工作,要与政府、企业打交道,要管人、管事,实属不易。比如,在生活中的偶遇:买房,卖房,泊车,看病,朋友借钱,请客吃饭……这些每天的所遇、所见、所闻,这些小故事却折射出大的差异:中国社会的“情礼法”与美国社会的“法理情”。

那时的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想:“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才能不这样?”虽然没有答案,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成了“东西方”的主题,吸引着我,也吸引着《新安晚报》的读者们。

我开始适应这个原本熟悉的故乡,我在改变自己。促成这个改变并一直伴随着我改变自己的,是“东西方”。我真的很感谢它:它给了我时间和空间,审视自己,思考社会;它使我不时起伏着的情绪,得以缓和和平息;它给了我一个平台,认识了那些关注着“东西方”的朋友们,成为可以交流的朋友。

直到多年以后,我也非常珍惜那段时间:由于“东西方”的话题,得到了那么多朋友的关注和赞许。那是一次次的聚会、交友、谈心,那是愉快的沟通,是心灵之间的碰撞。

在随后的三年多的时间里,“东西方”陆陆续续发表了50余篇文章。200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决定将“东西方”文稿集中成册,取名《近看东西方》,余秋雨老师为这本书作了序。出版发行后,两年之内三次印刷,后来在2009年又推出修订本,至今已13次印刷。

值得一提的是,一辈子从医的父亲母亲,每当看到“东西方”有了新的文章,都会把它剪下来,做成简报本,仔细保管。他们的认真细心,一丝不苟,时时都在感动着我,也成为我继续“东西方”写作的动力。

随着“东西方”的延伸,我成了新华通讯社的时事评论员,讲述着东西方的故事,它们的差异,它们的发展,进步和展望。

“东西方”已经渐行渐远。但,“东西方”的主题是永恒的,“东西方”带给我的缘分更是珍贵的。它使我对《新安晚报》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情怀,它使我时常自审、自视,以独特的视角了解自己,也了解今天变化着的社会和世界。

新闻推荐

趣味比赛 等你来参加

庆六一城隍庙社区一大波活动来袭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