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小区的蝶变

安徽日报 2018-05-24 10:31 大字

本报记者 柳文

沧桑的墙上展现三孝口故事,楼栋出入口布满艺术涂鸦,随风而来的花香草味令人心神清爽……有着30多年历史的合肥市三孝口街道龚湾社区龚大塘小区,曾经脏乱不堪,在近几年的文明创建洗礼中重生。

“原来小区里道路坑洼不平,小广告牛皮癣满天飞、没有车位、到处乱七八糟……大家叫苦不迭。 ”回忆起小区之前状况,再看看小区如今的干净整洁,居民李纯才非常感慨。

小区所处地曾是清朝重臣龚鼎孳家后花园,原有一口大塘,老百姓因此称之为“龚大塘”。上世纪80年代初,10栋居民楼拔地而起,几百人陆续入住,逐渐形成今天的龚大塘小区。

“改革开放初期,这儿也是合肥一处标志性建筑! ”1982年,而立之年的李纯才从部队转业到合肥,从单位分得一套龚大塘小区的福利房。

那个年代没有专业的物业公司,有时大伙忙于各自事情,小区公共事务无人问津。加上基础设施老化,无人管理,垃圾乱丢屡见不鲜,环境日益糟糕。

“真希望通过整治和提高居民文明素养等方式,改变这一状况! ”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安徽省2016年拉开老旧小区整改大幕,对5100多个老旧小区实行整治改造,总建筑面积1.2亿平方米,涉及近150万居民住户,作为老旧小区的龚湾社区龚大塘小区被纳入改造目标。在相关部门和社区党组织带动下,社区实施卫生、绿化、秩序“门前三包”。马路让出来了,垃圾装起来了,小区环境卫生显著改善。

物质文明是文明之“形”,道德素养则是文明之“神”。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着力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铸价值引领之“魂”、强道德建设之“基”、正社会文明之“风”,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龚湾社区,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突出教化养成,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思想道德阵地和志愿服务队伍,让他们参与社区治理。

“如果有居民乱丢垃圾,他在前面扔,我们就默默地跟在后面捡,捡了几次之后,居民觉得不好意思,陋习就改变了。 ”龚湾社区党委副书记江红梅说,街道社区掏钱给居民买垃圾桶、垃圾袋,培养居民形成良好习惯。

由合肥师范学院酒店管理专业15名大学生发起并成立的“啄木鸟”公益广告志愿服务队,在三孝口街道文明办和社区组织下,以龚大塘小区为基地,像“啄木鸟”一样为文明创建“找茬”“挑刺”。

“以往没有拧成一股绳,大家各扫门前雪,现在是把小区真正当成自己的家。 ”小区居民戴萍说。不随手扔垃圾,讲文明、树新风、扬正气……一个个鲜活的标语用漫画形式涂鸦在楼道入口,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镶嵌在墙上。

新闻推荐

八百万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就业新动向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达到820万人。毕业生求职前景如何?二三线城市的抢人大战对他们的求职有何影响?...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