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凤筑巢”到“母鸡下蛋”

合肥晚报 2018-04-12 03:04 大字

○当年好华食品厂的宣传广告

“一个要锅补,一个要补锅”

“上世纪50年代初的合肥,绝大多数工业门类是空白。从上海内迁部分企业到合肥来,利用上海的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很快建起了一批工厂,并迅速产生了效益。当时,采取这种‘引凤筑巢\’的做法,对推动合肥工业起步和发展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原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年届九旬的潘培咸老人曾参与当年上海工厂内迁工作。如今说起往事,依然有不少记忆。

据潘老回忆,虽然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合肥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合肥的工业建设,但在当时情况下,要迅速发展合肥工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有诸多困难的。必须争取外援,从工业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上海等地内迁一部分工商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到合肥来。而从当时上海方面来说,也需要迁出一部分私营企业或公私合营企业到内地去。因为首先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当时集中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工业,显然过于密集,同时上海又处在海防前哨,不符合当时的战备要求。第二,当时的上海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原料和成品相向运输,不符合经济区划原则。第三,上海到1954年底有工业企业87万多家,企业大小悬殊,生产分散,原料供应不足,设备利用率低。迁出一部分企业,不仅可以支援内地经济建设,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经济建设。“按时任省委书记曾希圣的说法,就是我们和上海‘一个要锅补,一个要补锅。\’”潘老为我们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母鸡下蛋”打基础

在市档案局我们看到,上海56家企业内迁到合肥建(并)厂,其形式大体有这样几种:一是生产能力比较配套的内迁厂单独建立新厂,如私营上海振丰棉织厂、立兴搪瓷厂、金马金笔厂、华丰面粉厂、美光染织厂,分别建立了公私合营合肥针织厂、合肥搪瓷厂、合肥金笔厂、合肥华丰面粉厂和合肥印染厂;二是生产能力不配套的几个小厂合并组建成一个配套厂(大多数是以一个厂为主体,几个小厂配套并入),如公私合营的合肥农药厂、合肥制革厂、合肥好华食品厂、合肥五金厂、安徽印染厂等,都是由几个内迁厂合并组建而成的;三是上海内迁厂和合肥现有厂合并组建成一个新厂,如私营上海冠申皮鞋作坊和合肥新美、恒兴祥、勤生三家私营制鞋厂合并,建成公私合营合肥皮鞋厂;四是上海内迁厂并入合肥有关厂(有的是先迁的内迁厂),如私营上海同茂昌塑胶厂并入合肥胶木厂,公私合营上海达华橡皮印刷厂并入合肥印刷厂,上海正谊笔具厂、有信笔厂、建成塑料社并入合肥金笔厂,上海大南洋电器厂、合众电器厂、上海复兴合众电器厂并入合肥开关厂等。

“这些上海内迁企业不仅带动了合肥工业起步和发展,而且还辐射全省,带动了省内某些工业的发展,如安徽印染厂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向淮北、阜阳等印染厂输送了一批优秀技术人才;合肥农药厂支援铜陵市第二冶炼厂建设,还为省内外一些农药厂家培训了一大批技术工人。”潘老告诉我们,“正是采用这种‘母鸡下蛋\’的方法,有些内迁企业分出了一至两个、三个厂不等,有的自身得到几十倍几百倍的甚至一千多倍的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骨干企业。因此说,上海内迁企业为合肥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程堂义 汪千永

新闻推荐

关注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

为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应考,市教育招生考试院提醒考生及家长注意,保持劳逸结合。考生考前一周要注意休息,合理安排饮食,保持平时训练强度,保持身体健康。根据考试的变化和要求做足准备,正确认识和面对体育...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