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河岸边的卫立煌故居

合肥晚报 2018-03-18 01:57 大字

○修复之后的卫立煌故居门楼

○修复之前的卫立煌故居门楼

国民革命军“五虎上将”之一卫立煌的故居位于合肥淝河镇,下图是未复建以前的,只剩下门楼和两边的耳房。现在再去看,已经按照坍塌的老宅基恢复重建了。

据卫立煌的侄子卫道询先生讲,从前的卫立煌故居是个三进的四合院,三进房屋的第一进有三间房,第二进和第三进各有五间房。其中,以第二进房屋占地面积最大,且在第二进与第三进房屋之间还有个西厢房。在老宅内,还有个五层楼梯,周边有几个三层的高楼,即看家护院的炮楼。整个后院地形呈现为北高西低。

解放前,合肥周边的乡下不太平,大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家丁,少的几个,多的几十上百个,有的战争时期甚至演变成了地方武装。

史料记载,卫立煌一共兄弟四人,卫道询老人的父亲卫立涛排行老四,生前也是安徽省文史官员和合肥市政协委员。

卫家在当地也算有头有脸,卫立煌的父亲卫正球,清朝末年时任合肥县石塘桥乡田赋册书,就是负责每年向清政府上交本乡的田赋,在当地有些名望。只是后来因为天灾人祸收不齐上缴的田赋,按照清律必须赔偿,才弄得倾家荡产,再加上1905年当地遇上瘟疫,卫正球和次子一起不治而亡,家道从此衰落。

这里因为居住的大都是卫姓人家,所以古称卫村。过去这里沿南淝河南堤遍植杨柳,绵延里许,房舍掩映在垂杨疏影之中,之后也就取其“卫村”和“杨柳”之意,称为卫杨村。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连年征战,使这里的杨柳残存无几。1930年,卫氏家族在当地兴办小学,希望借此培养下一代,光宗耀祖,取其发扬光大之意,将卫杨村改为卫扬村,一直沿用至“文革”开始才改成了卫乡村。

卫立煌的长子卫道然曾经写过一部《卫立煌将军》,书中讲述了卫立煌小时候的故事。彼时家里只有两亩水田和一亩五分旱地,生活还是相对困难的。但母亲还是把他送到邻村私塾读书,使他有了比较扎实的文化功底,这为他以后从事繁忙的公务打下了根基。

卫乡村的人似乎对这位老乡十分钦佩,提起卫立煌都啧啧称赞。当地有个传说,卫立煌小时候和地头蛇打架的故事。那时的卫立煌刚满十六岁,在部队的军事学习班学了一点擒拿术。一天,本村的一个地头蛇来家里吃拿卡要,母亲正不知所措,卫立煌从外面回来了,立即要地头蛇从屋里滚出去。

地头蛇看着还没长成人的卫立煌,自然没有放在眼里,想给卫立煌一点颜色看看。哪知拳头还没触到卫立煌,身上已经重重地挨了一下,脚下被绊,屁股跌落在地上,出尽了洋相。

母亲害怕把事情闹大,一个劲地给地头蛇赔不是。地头蛇就势下坡,一边拍着屁股上的泥土,一边骂骂咧咧地跑了。从此,地头蛇再也不敢在卫杨村张牙舞爪了,卫立煌的名声也一下子传遍了十乡百村。

卫立煌在中国近代史上名气太大了,他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1943年11月,卫立煌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他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他率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滇缅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被美国《名人词典》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时代周刊》称为“常胜将军”,连他的对手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都视他为“虎将”。

卫乡村的村民对自己的村子里出了这么一个名人备感自豪,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还记得卫立煌衣锦还乡的情节。那年,卫立煌率领着一个警卫排,从五里庙方向回卫乡村。当时是惊动了合肥县衙和当地的乡绅,沿途引起无数人的围观。好玩的是叫花子也出动了,口里高喊着卫大长官,希望得到几个铜钱。卫立煌坐在轿子里,让随行人员一路施舍,撒下银元无数。

回到故居,当地官员和头面人物挤满一屋子。待人散尽,他挨家挨户一一问候,遇到生活拮据的,都是送上一袋大米和十块大洋。至今,村子里的老人还记得他的好。  李云胜

新闻推荐

桃花盛开春意浓

3月16日,身着古装的合肥市古城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三十岗乡桃蹊农场十里桃林中奔跑。当日,2018中国·合肥桃花节在庐阳区三十岗乡启幕,桃蹊农场千亩桃花争相竞放,娇艳动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桃园、赏...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