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新版庐剧 《梁祝》的艺术特色

合肥晚报 2018-03-17 01:02 大字

2018年新春伊始,经过重新打造的庐剧《梁祝》再次登上安徽大剧院的舞台,为喜爱他的合肥观众奉上那久违的经典。新版庐剧《梁祝》一经亮相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时尚简约的美学追求、对比强烈的舞台结构、贯穿始终的仪式感,无不诠释着导演钱涛对清新、古朴、典雅的舞台追求,不仅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了现代美学的艺术享受,更让观众们在精神上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洗礼。

为了符合现代观众的剧场体验,导演钱涛在吸收借鉴越剧、黄梅戏版《梁祝》有益养分的基础上对旧版剧情进行提炼,从原版的九场压缩到六场和一个尾声,保留并重构“草桥结拜”、“托媒赠聘”、“十八相送”、“思祝下山”、“楼台相会”、“山伯临终”和“化蝶”等经典场子,使得节奏更加明快和紧凑,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例如“草桥结拜”一场中将“结拜”的戏份扩大,着重强化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爱情基础。又如,在“楼台相会”仅保留祝父这一代表封建伦理婚姻家长制的意象体,且仅仅用凝练的一段唱词和念白便把梁山伯和祝英台逼上爱情的“绝路”。不难看出,钱涛导演的目的就是强化梁、祝之间的内心情感,以此来塑造忠贞勇敢的祝英台和质朴善良的梁山伯。

采用时尚、简约的抽象性舞台布景来达到净化舞台的目的。以不同大色块的舞台底幕作为衬景,渲染每一个场景的感情基调,如“草桥结拜”以“草绿色”为衬景,“托媒赠聘”则以暖色为衬景;底幕左侧悬挂的一棵歪脖古松,象征纯真爱情的万古长青;值得玩味的是采用可自由组合的落地百叶窗作为舞台硬景,抽象性布景在性质上继承了“一景到底”和“一桌二椅+守旧”的精神,对环境气氛或人物性格起着某种渲染或象征作用。

凝练剧情、净化舞台的目的就是把舞台让给演员,导演钱涛有意识地把舞台人物精简到六位,即便加上最后两个“蝴蝶”也拢共不过八人,但每一个人物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天真活泼、纯真可爱的四九、银心,丢掉了旧版原有的担子而配以花伞和包裹,这样能够配合梁山伯和祝英台共同舞起来,在舞台上形成比较统一的舞蹈画面,以增强戏曲程式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祝公是古代封建家长的代表,在更深层次上是梁、祝理想爱情的现实桎梏。师母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人物设定实际上是理想婚姻制度的媒介,带有浓重的世俗婚姻仪式感。祝父和师母,一个代表着封建正统的三媒六聘,一个代表着自由婚姻的月老、红娘,这样一种对抗性设计使得梁、祝的爱情具有了普遍意义上的悲剧意味。

新版庐剧《梁祝》在旧版基础上最具创新意义的一点,就是贯穿始终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集中体现在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三次“跪拜”上。第一次是“草桥结拜”,导演有意识地将“结拜”的戏份扩大,无非就是要强化梁、祝之间在情感上的仪式性;第二次是在“十八相送”中对着观音菩萨行“跪拜”之礼,虽然这时的梁山伯误以为祝英台在拿他打趣,但对祝英台来说却是有意识地举行夫妻跪拜之礼,四九和银心轻松活泼的舞蹈表演,也为这种仪式增加了喜庆的氛围;第三拜是“楼台相会”的“生死离别”,祝英台为了不让梁山伯“难逃厄运”,双膝跪地同梁山伯诀别,梁山伯万念俱灰与祝英台相对而跪。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三次跪拜,在仪式上完成了封建世俗社会对婚礼的一般要求。

这一版在世俗婚姻仪式上的庄重性是一大亮点。导演钱涛在剧本立意上强调的是梁、祝在封建伦理制度的格范内去争取爱情的自由,在没有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强势注入的情况下,他们的反抗注定是个凄美、缠绵、哀婉故事。作为深受封建伦理浸染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依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被社会认可的,所以钱涛导演在吸收茅威涛版的《梁祝》基础上,着重在仪式上完成他们婚姻的仪式。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那是因为涌动着人类自古至今的永恒的情感之弦,新版庐剧《梁祝》期望通过人类共通性的心理情感层面产生共鸣,进而亲近庐剧。但创新的同时,新版庐剧《梁祝》坚持庐剧的老腔老调,以合肥方言咬字发声,用坚守寻求“老合肥”的味道,让深爱着庐剧的观众感受老庐剧、老腔调、老韵味焕发的时代气息。创新不离传统,创新才有根基;传统需要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吴海肖

新闻推荐

“学雷锋月”为老人送去爱心义诊

本刊联合凤阳路社区举办健康讲座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