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医医院急诊体系建设

合肥晚报 2018-03-10 02:42 大字

“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只能用于‘调理\’,对危急重症的治疗作用不大,救急只能靠西医,这种误解实在偏颇。”全国人大代表张荣珍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这样认识上的偏颇,主要是中医危急症技术没有得到弘扬,甚至被抑制被忽略。因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她建议加强危急重症中医药的应用和研究。

中医重大突破 与急危重症密切相关

在急重症方面中医是否能发挥重要作用呢?“上溯先秦,下迄明清,中医的重大突破都与急危重症密切相关。”张荣珍介绍道。

比如,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从一个侧面反映所治疾病多是急危重症,开创了急症六经辨证的体系,对高热、结胸、出血、暴泻、喘证、厥逆等急重症均作出理法方药的系统论述,历经数千年仍有效应。近代医家丁甘仁、曹颖甫等,均以善治急性热病驰名海内外,体现了中医急症学术的繁荣兴旺。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重视中医急诊建设,卫生部中医司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医急症工作的意见》,全国绝大多数地市级中医院建立急诊科,县区级中医院建立急诊室。”

张荣珍告诉记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后,把中医急诊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组建了中风、血症、心痛、胃痛、厥脱、高热和剂型改革等七大全国性急症协作组,制定出一批急症诊疗常规,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近十多年,中医发展的重点放在养生保健和慢病的防治上,忽略了中医几千年存在的根本优势——疑难病症和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优势。类似的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对中医急症能力的打击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她看来,迫切需要加强危急重症中医药的应用和研究。

完善中医医院 急诊体系建设

“最首要的,就是要完善中医医院急诊体系建设,把急诊急救的中西医能力共同纳入管理考校目标。”

张荣珍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中医急症急救技术和现代医学技术并重的中医院急诊体系,实现现代医学教治手段和中医急症技术结合,实现1+1>2的急危重症救治效验。

改善中医医院急诊设施配套。强化急诊对于树立中医形象和中医院整体形象的重要性。把急症急救的建设成效纳入医院管理者业绩考核中。

与此同时,加强急诊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张荣珍说,中医急诊医师是执行和完成危急重症救治的主体,目前存在人员不稳定、待遇低下等问题,其应急能力、急救技术、中医特色也需进一步提升。建议严格执行急诊医护人员配置,提高中医急诊医生岗位待遇,提高中医急诊急救技术应用。

加强危急重症中药制剂的研发,为急重症提供便捷效验的中药制剂,她建议在中医院急诊科专设中医药急诊药房,24小时提供中药颗粒剂、中药超微末、中药煎剂等,鼓励运用于危急重症的协定处方,即取即用。

对有效古方 进行剂型改革

“加快对久经验证的危急重症救治名方的剂型进行拯救性开发和研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张荣珍建议,开展历代急重症有效方药的整理和筛选工作。简化危急重症名方的院内制剂申报程序。鼓励医院和药企融合,共同对有效古方进行剂型改革,制作成使用便捷膏、丸、丹、散、雾化剂、吸入剂、针剂等,达到应用方便起效快捷。

并且,把急诊常见急症如外感发热、急性咳嗽、眩晕、胃脘痛、血证、泄泻、晕厥、疫病(急性流行性疾病) 以及一些骨外科常见损伤的急诊处理中,中医药技术的运用纳入质量考核。

此外,增加中医急症技术和中医急症能力宣传,增强全民的认知,增加病人对危急重症中医药诊治的接受度。对危急重症中医药的应用和研究,给予专项经费支出和政策鼓励。

本版稿件由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黎静 撰写

新闻推荐

全能网格解民忧送来锦旗表谢意

3月5日下午,三孝口街道廻龙桥社区办公室出现温馨感人的一幕场景,人民巷4号大院居民代表廖女士满怀感激的心情把写有“思民生解民难做实事暖民心”的锦旗送到社区主任黄万华的手中,廖女士激动地说:“...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