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新应成为合肥的文化符号

江淮晨报 2018-02-11 01:08 大字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不丰润的,但文化的成就又非一时之功,既要基于城市原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又要有与时俱进的传承与创新。对一座城市来说,丰厚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文化标记是先天之功,对文化的弘扬和光大只需要后天之力即可,而对于文化标记欠丰厚的城市来说,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创造。

合肥这座城市形成的历史文化,是由合肥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也是中国文化在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必然。

中国的文化发展最大的特色之一,是由北向南逐步转移。和中国的文化同步,安徽文化的重心也是在春秋时期出现在涡淮流域,涡淮文化本质上就是黄河文化中的亚文化,在这里产生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和重头。隋唐时期,皖江地区成了安徽文化的重心,南宋到明清时期,安徽的文化重心一直在徽州地区,形成以新安理学为核心的新安文化,并且成就了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双峰对峙”的宏伟图景。

而合肥所在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尽管承接了涡淮文化向皖江文化的转移,但留下的痕迹和印记不是十分明显,甚至,作为“凝固的文化”的建筑,合肥地区也不如皖北和皖南特色鲜明。北方文化的厚重、皖江文化的轻灵、新安文化的精致,让合肥地区原本稀缺的文化处于被淹没的边缘。尽管,历史的车轮也不止一次碾过合肥的大地,但留下的“车辙”不足以成为文化的象征,大都在硝烟和炊烟消散之后,尘归尘土归土。能够长期留存并带有文化印记的,莫过于包拯曾在合肥的出生和求学,合肥人李鸿章对大清帝国呕心沥血的“裱糊”以及段祺瑞亦真亦幻的“三造共和”,这是历史文字的记载。相对应的建筑留存,就是始建于晚清时期的圩堡。

加以梳理,就会发现,如果把以包公为代表的“清廉”、李鸿章为代表的“务实”看作文化,其实只能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中的亚文化。把圩堡视作文化,也有些牵强,缺了点文化应有的分量。相比较周边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涡淮文化,合肥的文化缺少宏大的主题和足够的影响。

历史必须尊重,文化必须自信。

对历史的尊重,意味着文化的挖掘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历史基础之上,人为地放大或割断历史都不足取;对文化自信,意味着自大和妄自菲薄都是跑偏。合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转移中“走廊”的作用,导致合肥地标文化不明显,这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而另一方面,今天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文化既基于历史,又是未来文化的基石。历史有传承,文化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的,但不是所有的历史都能成为文化。因此,对于合肥来说,当下的首要任务是打造和创造和这座城市气质相符的文化。文化是有源头的,任何时候开始打造,都为时不晚。

对于合肥来说,当下正面临一个难得的契机:合肥是全国首座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拥有三所国家实验室和四座重大科学装置,同时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科教资源丰富,已经拥有“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等称号。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创新产业将成为合肥经济新引擎,也将成为合肥这座活力四射城市的文化符号。因此,合肥的文化打造,应该与经济发展同步,围绕着“创新之都”的建设,把经济意义的“创新之都”当做平台,让文化在这个平台上盛装起舞。

这既是双赢的举措,也是新时期应该有的文化自信。只要有“百年树文化”的理念,不观望、不折腾,一以贯之地持续发展,相信这样的文化定位会在未来大放异彩。文/常河

新闻推荐

城市阅读空间将再添50个 合肥今年加快建设中国好人主题公园、3D好人馆

合肥今年加快建设中国好人主题公园、3D好人馆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