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摘要]“哈佛八剑客” 合肥同唱一首歌
科学岛上的大科学装置
“八剑客”彩排现场合影
“科学岛之春”社区春晚现场
科学岛曾是合肥人眼中的“神秘岛”,不仅少有外人涉足,也很少有人知道岛上的人们在做些什么。直到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科学岛“哈佛八剑客”(以下简称“八剑客”)人才回归、创新报国的佳话,《科学岛记》《合肥记胜》等雄文的相继问世,人们这才发现这片“世外桃源”竟是“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宝器,是人生出彩、创新创造的宝地,更是‘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宝贝”,科学岛原来是合肥的“宝岛”。
2月6日,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策划的“科学岛之春”社区春晚在科学岛亮相,“八剑客”中的刘静、张欣和林文楚带着他们的学生共唱《我的中国心》,不仅再次引发全国媒体的关注,也让岛外的人们看到可敬的科学家们可亲的另一面。虽然当天由于其他五位科学家皆奋战在科研一线,没能实现八人同台演唱的盛况,但在1月29日,“八剑客”曾一起排练、演唱过这首歌曲。那天,当他们的歌声在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大楼的一楼大厅回响,流淌在歌声中的爱国深情让听者动容。
这也是迄今为止,“八剑客”首次同唱一首歌。
“我们也是普通人”
2018年的第二场雪将科学岛笼罩在一片洁白之下,也让整座岛变得更加幽静。
尽管提前约好了首次排练时间,但在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大楼的电梯里,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机关工会副主席吴桂还是有些担心,“他们太忙了,恨不得一分钟当成两分钟用,不知道今天能不能凑齐。”
“八剑客”中,刘青松第一个到。他刚结束了一个会议。打开办公室的门,他笑着迎进了摄制组,“我们也希望通过参加这样的文化活动,让大家知道我们并不神秘,我们也是普通人。”
办公室的书柜里放满了书和奖状,其中一个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奖状。大二时,刘青松加入中国共产党,倏忽间,已过去了20年。
书柜前的书桌上,紫砂杯正冒着袅袅热气,杯中是刘青松刚泡的安徽绿茶。在美国十多年,刘青松还是喝不惯咖啡,他喜喝绿茶。书桌左上角有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刘青松说:“这是值得一看再看的书。”坐着办公时,他抬眼就可以看到迎面墙上挂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刘青松有着青岛汉子的高大,说话时爱笑,一笑,眼镜下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这笑容把他快人一倍的语速中和成没有压迫感的爽朗。“唱歌可是我的短板,完全找不着调。不过我媳妇可以,她北京人,从小学钢琴,识谱。”
媳妇刘静也是“八剑客”之一。和梁思成、林徽因一样,南开大学毕业后,刘青松和刘静这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赴美求学,而后双双回到国内。
“科学岛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科学岛”
摄制组需要拍摄“八剑客”工作场景制作成视频,在他们合唱时播放,于是刘青松带着摄影组来到创新靶向药物联合实验室。
正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刘青松团队通过夜以继日的实验,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这个细胞筛选库将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十分钟内,其他几位“剑客”陆续赶到,就像当年他们相继来到合肥的科学岛一样。
2008年,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揭牌,随后,中心承担的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开工建设。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一系列针对物理、材料、化学和生命科学等研究及多学科交叉研究所需的设施,也是支撑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前沿发展、解决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的实验平台。将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喻作“国之重器”一点不为过,自1913年以来,19项与磁场有关的成果斩获诺贝尔奖。
这个大科学装置的开工犹如一只蝴蝶在科学岛扇动了翅膀,最终吸引大洋彼岸的高层次人才集体扎根合肥创新创业。
第一位被强磁场吸引来科学岛的是山西人王俊峰。那时他已在美生活了14年,拥有美国绿卡,拥有令人羡慕的科研成果,拥有安逸的生活,但他渴求一个平台突破科研的“天花板”。2009年,王俊峰偶然得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开工,他迫不及待飞往合肥。在科学岛实地考察的当天,他便决定把美国的家搬到合肥。“强磁场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太重要了,科学岛需要我,我也需要科学岛。”曾在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读博的王俊峰说。
当时,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国内科技产业不断崛起,“人才磁场”效应初步显现。2008年,中国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计划实施后,我国开始有重点地引进并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广阔舞台吸引了大批人才回国。2008年,中国出国留学生回国率为38.5%,到了2009年,回国率飙升至47.2%,也就是说差不多出国两人,就有一人回国。
刘青松和刘静夫妇是王俊峰哈佛时的“饭友”,王俊峰的“洄游”和“海归”浪潮敲打着两人的心。优渥的生活无法抵御归属感的缺失,夫妻俩想在祖国的怀抱里施展更大的拳脚。2010年,刘青松回国考察,北京、上海的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
科学岛的“魔力”再次发挥了作用。
来科学岛看望王俊峰的刘青松被岛上的实验装置、创新创业的氛围、未来宏伟的蓝图,以及对人才的尊重打动了。他决定留下,而后妻子义无反顾地追随他的脚步,加入他的团队。在王俊峰、刘青松的影响下,张钠、王文超和张欣夫妇、林文楚、任涛相继回国。八人按个人学科优势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新药研发的学术链,成为佳话。
“不要把镜头总给我们”
拍摄时,刘青松说了好几次科学岛上不仅有“八剑客”,还有其他好多优秀的“海归”人才,“不要把镜头总给我们”。
的确,除了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科学岛上还建成了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实验装置、EAST辅助加热中性束注入装置、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场与遥感辐射定标实验场、世界最大铅铋回路试验装置等大型研究平台。这些“大宝贝”无一不处于国际前沿先导水平,它们为科学岛、为合肥吸引来了海外归国高级科技人才19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美、欧、日、澳等国家学成归国的青年科技英才。
和“八剑客”一样,他们站在国际前沿,在科学岛“畅游”、深耕,积攒着冲向世界巅峰的创新力量。
镜头定格在实验室的墙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两旁,是用毛笔写的十六字“箴言”——尊重科学、追求效率;关爱生命、敬畏制度。
这是“八剑客”在哈佛医学院工作时一直坚守的座右铭。和这些已经刻入血脉的原则一起被带来的,还有他们的世界顶尖科研技术、国际人脉、国际视野,他们利用自己的资源架起了合肥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也培养着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当“八剑客”在实验室里与时间赛跑时,科学岛所在的合肥也在加速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逼近。
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
2017年,“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实现了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2017年1月,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获批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7年5月,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2017年9月,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
同年9月,“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验收,我国从而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目前,该装置已建成3台场强创世界纪录的水冷磁体,建成场强排名全球第二的40T级混合磁体……
王俊峰刚回国时,往往要花上很长时间和国外友人解释自己为何选择合肥的科学岛。十年不到,王俊峰同样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说得完科学岛、合肥如今的科创成就。
以前吸引王俊峰来合肥的唯一理由是“科学岛”,但现在吸引王俊峰们来合肥的理由是“合肥”。
如今,拥有“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等三个大科学装置的合肥,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大科学装置最密集地区。而眼下,合肥科学中心正在谋划建设四个新的大科学装置,让世界侧目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指日可待。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我的中国心》
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1984年,这首《我的中国心》由张明敏在央视春晚唱响,朴实无华的歌词唱出了一代又一代海外游子的心声。“这首歌特别契合我们的心声,所以大家一致选了这首歌。”刘静说,“我小时候就挺喜欢这首歌,朗朗上口,到国外后更是觉得每句歌词都唱到了心里。”
北京人张钠,在美国时,每天一顿中餐是他的底线。深夜加班回家,他会从冰箱里拿出提前炒好的炸酱,娴熟地做一份炸酱面犒赏自己的胃。偶有闲暇时,他会到唐人街吃顿中餐。远离祖国,张钠把乡愁寄托在饭食之中。“我有一个‘中国胃\’。”张钠说。
王文超、张欣是“八剑客”中的另一对科学伉俪。刘青松发来科学岛的邀请时,夫妇俩是犹豫的,女儿和儿子在美国相继出生,回国意味着孩子要重新适应。但让他们下决心回国的理由也源自孩子。张欣带上小学的女儿参加学校举办的“国际日”活动,女儿竟然不认得中国国旗。不久后他们结束哈佛医学院的课题,毅然带着两个孩子,带着经验、技术和追求来到科学岛。
首次彩排开始了,在中心大楼的一楼大厅,“八剑客”唱起了《我的中国心》。“在国外的游子唱起这首歌格外能体会歌词里的深情。”王文超说。
从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回国,到詹天佑、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周培源、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等留学回国,再到黄大年、施一公、“八剑客”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100余年间,中国留学生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但“去”与“回”间,祖国母亲的实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全球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沃土。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的统一,个人追求与国家梦想的高度契合,让越来越多的海外英才和“八剑客”一样做出了回到祖国的决定。
“把合肥当作第二故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引领着合肥现代化建设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时代为合肥标注了新方位。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国际竞争合作方兴未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纵深推进,为合肥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提供了重大机遇和良好条件。当下谁拥有了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合肥求贤若渴。
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出台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修订出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特支计划”配套资助办法;修订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接受基础教育保障办法……
合肥向全球释放着“求才”信号。
建设更多的世界级科技平台,聚集更多的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创新服务和政府治理水平,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合肥需要人才,合肥也在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打造成人才需要的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如今,在合肥,生活着108位“两院”院士、274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6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852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当年,“哈佛八剑客”为了挑战自我、拓宽视野、获得新知留学美国,而今,为了追逐梦想、成就事业、报效祖国,他们选择了合肥。“哈佛八剑客”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心声:合肥的发展速度和创新环境已远远超过刚来时的心理预期,他们已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他们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里。
·本报记者 方偲·
新闻推荐
中国工商银行合肥城建支行寒冬温暖行 深入郊外建设工地上门为农民工朋友提供春节金融服务
深入郊外建设工地上门为农民工朋友提供春节金融服务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