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志愿者 情暖返乡人
新闻摘要
一年一度的春运拉开帷幕,返乡的旅客、执勤的战士、忙碌的售票员……构成了春运大图中的一幕幕风景。记者连日来走进合肥南站,深入春运一线探访,感受人们热切而温暖的回家路。在人来人往的车站里,有一个群体格外引人关注,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身穿红马甲,在车站各处来回穿梭着。他们的名字叫做“春运志愿者”,这个春运,因他们而温暖。
“裴姐”繁忙的每日课堂
在合肥南站的志愿者中,说起裴惠丽,大家都赞不绝口: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积极向善……裴惠丽退休后不减助人热情,还承担起了南站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一职,在志愿服务队伍中具有极高人气,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裴姐”。
2月4日上午9点,裴姐就在合肥南站的志愿者服务台边对各个岗位上的“新人”进行培训。“我们是为旅客做服务的,一定要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帮助”“一定要使用文明用语,对旅客有礼貌”……一条条要点,一件件事项,“裴姐”都会对每个志愿者讲解到位。
如今,在她的组织带动下,志愿者团队已发展为上千人,他们的年龄从十几岁到七十多岁不等,三年来累计参与志愿服务超过4万人次,总时长超过20万小时。
今年春运期间,裴惠丽他们每天不仅要安排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地点和岗位,对问询指引、重点帮扶等基本活动做出部署,还要针对十大主题项目,做细做深服务内容。“比如我们推出了‘情暖返乡路\’项目,青年志愿者们进驻工地帮农民工兄弟购买返乡车票;‘爱心护归人\’活动项目就是组建顺风车爱心车队,免费把行动不便的重点旅客护送回家。”裴惠丽笑称,要用实际行动温暖关爱返乡旅客,志愿服务也要向“高质量”发展。
五星级的“小红帽”风景线
传递温暖、奉献爱心,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服务的队伍中来。在合肥南站志愿服务台边,记者见到了五星“志愿服务之星”强林,他正在为旅客端上一杯热乎乎的免费姜茶。
从单位退休后,强林就加入到了南站志愿者的大家庭中来,几乎每天早上都来报到,风雨无阻。今年年初的两场大雪,都没有阻止他的步伐。不仅如此,他每天早上还提前到,到站后鞋袜几乎全湿了。现在,连他自己开的车也成为了爱心护送车,帮助一位位返乡旅客。
春运前,一名旅客从金寨带母亲来合肥看病,由于病情重下车后已经无法行走,正在巡岗的强林发现后,细心地为患者提供轮椅,随即立刻联系伙伴们为他们开启绿色通道。此时天色已晚,强林又开着私家车和志愿者们将他们送到医院,并帮助挂号、看病。由于当天患者多没有床位,强林又帮助他们找旅馆,并贴心地留下了联系方式。
当天无论是护士医生,还是病人家属,都称赞他们是一道漂亮的“小红帽”风景线。
春运启动后,强林每天从8点多到晚上10点多,都坚守在志愿服务战线上。“在这里,能帮助到那么多人,听到人们感谢的话语和高兴的神情,我心里也有一种幸福感,感觉到越活越年轻。”
返乡大学生坚守到春节
放寒假回合肥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大二学生杨含坤天天坚持7点多起床,洗漱和吃完早饭后,就和发小一起步行十多分钟到合肥南站,签到、穿上红马甲戴上小红帽、分配岗位,之后就进入了每天三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
合肥南站的到达层气温很低,取暖基本靠走,经常是一个旅客还没指引完,另一名旅客又开始拉住他问。“这点辛苦算不上什么,能为别人解决一些难题,感觉挺好的。假期做志愿服务很有意义,比在家睡觉玩手机要好得多,既能方便别人,也能帮助自己。”杨含坤和同伴刘丹宁已经坚持了快一周,他告诉记者,因为离家近,他们要一直坚持到春节。
“每次从大学回合肥都能看到合肥南站的志愿者,让人感觉很温暖,今年忍不住加入了进来,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量。”刘丹宁说,不仅是帮助问询指路,看到抱孩子的、提行李的或者是年纪大的旅客,她都会主动前去帮忙。这两天,她帮助一名旅客提了两大箱重重的行李从进站口到客运中心站,那位旅客还跑回来特地送了两瓶水,让她很是感动。
·王延 杜明生 本报记者 苏晓琼·
新闻推荐
国家“千人计划”创业类专家给予百万资助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