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造“创新之都”需要树立新的建设理念

合肥日报 2018-02-01 07:38 大字

★在当代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下,合肥建设“创新之都”必须在新的起点上更加专注于培养有可能成为“黑马”的创新领域和项目,使创新“黑马”脱颖而出;更加专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把“转化”作为关键环节,促进新兴产业做强做大。

★目前,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合肥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拥有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具有国际领先的长板;在原始技术创新并具有高成熟度和可转化性领域,合肥拥有量子通信、智能语音、质子医疗、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先进的长板。在新阶段新起点,要聚焦聚力,加速延长和做强这些长板,从中催生“黑马”,形成合肥“创新之都”的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合肥建设“创新之都”是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国家创新型城市从首批的20个试点,经过7年时间现已发展到61个,表明了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随着试点布局覆盖面的扩大,建设重点也必然要进一步聚焦。为此,国家确定建设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基础研发和自主创新上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内生原发创新能力,由此把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阶段新水平。合肥现在既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之一,又是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在新起点上建设“创新之都”显然具有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树立新的建设理念和战略思路。

一、把握“不确定性”与“融合”特征,确立“育黑马”和“强转化”的理念

在当代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中定义合肥建设“创新之都”价值,需要辨析两个问题。其一,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不确定性”是其重要特征。目前国内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正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新材料、生物生命、新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着力攻关,但哪个领域哪项技术能够率先成熟,哪些新产业及其产业链能够率先勃兴,成为牵引全球以及我国新经济的新引擎,其中充满着不确定性。人们所更多企盼的,可以说是不确定性中的“黑马”现象,即从“马群”中出乎意料跑出的领头之马。我国把创新型城市试点从20个增加到61个,扩面达3倍,显示出广覆盖布局,以适应这种不确定性的客观现实。这就如同风险投资那样,广泛投入而企求赢得“黑马”。在这样的新布局中,合肥建设创新型城市面临着“黑马竞争”,因此必须善于寻“马”养“马”、催生在众多创新型城市试点中的领头“黑马”。其二,“融合”是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所谓“融合”既包括不同科技学科专业的融合,也包括不同产业门类的融合,更强调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学界流行的一句话“经济效益是检验科技创新的唯一标准”,凸显了当代科技产业革命的时代性要求,其要义在于强调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创新,在于强调产业创新带来的引领全球经济加快复苏、重新繁荣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彻底改变以往那种科技研究孤岛化、产业依靠拼资源的“两张皮”发展模式,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新兴产业,催生“黑马”胜出领跑,便成为“创新之都”更为重要的价值体现。

由此应该认知,在当代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下,合肥建设“创新之都”必须在新的起点上更加专注于培养有可能成为“黑马”的创新领域和项目,使创新“黑马”脱颖而出;更加专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把“转化”作为关键环节,促进新兴产业做强做大。为此,要实施精细化建设,即精炼科技创新主攻方向、领域、项目,细化支持方式和促进措施,提高科技创新效率,避免粗放式现象。要大力构建“转化”功能性平台及其运行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直接融通,完善“转化”相关要素配套体系,促进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克服“两张皮”弊端。唯有如此,合肥“创新之都”才能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中具有并显示巨大的战略价值。

二、把握“长板”规律和化短为长路径,确立放大和再造优势的理念

要催生创新“黑马”,需要深刻理解和善于运用“长板理论”。长板理论与短板理论同为木桶理论的两个变式。人们耳熟能详的短板理论认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可称为短板效应。长板理论则指出,当把木桶倾斜时,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可称为长板效应。从封闭系统考量,短板理论是有效的;但当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化、开放度越来越高的全球化大系统,木桶能盛多少水是由互相影响的大系统所决定。

在开放的系统中,创新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并把“有所为”做成长板且使之无限延长,从而形成特色和优长,也即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长板理论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创新分工定位、区域个性、领域选择和发展模式,这个城市的创新资源、创新生态、转化产业的基础等构成了该城市创新长板的基础,并通过比较之后选择所要打造和延长的长板。国内知名的创新区已经应用长板理论进行建设发展,例如北京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等在塑造区域个性的核心时不仅依托本区域的长板,也选择了路径迥异的发展模式。中关村聚焦于电子信息领域,强调内生增长、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武汉东湖突出发展光电子技术和产业创新,强调在光电子领域的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这些实例昭示,合肥要进一步找准做长板的重点领域,着力把长板加快延长,形成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合肥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拥有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具有国际领先的长板;在原始技术创新并具有高成熟度和可转化性领域,合肥拥有量子通信、智能语音、质子医疗、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先进的长板。在新阶段新起点,要聚焦聚力,加速延长和做强这些长板,从中催生“黑马”,形成合肥“创新之都”的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与转化,还需要深刻理解和善于运用“化短为长”理念。以德国的“工业4.0计划”为例,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中,德国不是放弃已显落后的制造业,而是化短为长,通过智能制造的科技产业变革,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工业生产和生活服务智能机器人以及其他智慧制造等等,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转型升级,并传承弘扬其“工匠精神”和精细制造传统,使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产业格局和全球价值链中仍然占据高端。这就昭示,一个城市已有的产业积淀尤其是原具优势的产业积淀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可贵基础,也是创新成果转化的良好空间,而把高新技术嵌入传统产业使之蜕变,就能够化短为长,赢得新的竞争优势。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最需要融合和转化的关系,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创新,是极具经济效率和效益的创新之道。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合肥是国内颇具影响的汽车、家电、装备、电子等制造业大市,虽然制造业当前面临产能过剩、产品落后、赢利能力下降等问题,但多年积累的制造业及其产业链配套基础仍然是实体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制造业在全市工业中的占比仍然超过2/3。合肥所需要的,不是坐视制造业“缩短”下去,更不能轻率放弃,而是按照国家的“中国制造2025”总体思路,加强针对合肥制造业的包括内生和外来的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加快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嵌入,促进制造业改造升级,发展制造智能化、产品智能化、营销智能化,使之蜕变成为新产业、新业态,从而化短为长,继续彰显城市经济的支柱作用,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赢得新的竞争力。

三、把握“创新之都”特征与创新生态大势,确立系统建设的理念

借鉴国内外创新中心城市经验,可以把“创新之都”的性状概括为“五高”:一是高丰度集聚的创新资源,二是高频率活跃的创新主体,三是高效率的创新服务和政府治理,四是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环境,五是高水平的科技产业创新成果。国内外创新中心城市虽然有差异化分工并各具特色,但是在建设目标的内涵和要求上都是相同的。

上述“五高”不是彼此割裂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匹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本质上是一个整体性系统。在新起点上建设创新型城市、构筑创新高地,无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为此,就必须善于系统思维、确立系统意识。在这样的系统中,有的属于微观主体职能和微观层次运作,有的则因为具有外部性属于需要政府从宏观层次承担职能并加以运作。其中,培育创新生态系统就是政府推进“创新之都”构建的着力重点。

所谓创新生态系统,其概念是2003 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通过总结硅谷经验而提出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间内各种创新群落之间及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该系统以促进创新持续涌现为根本目标,通过将创新投入、创新需求、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管理在创新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在我国,运用系统思维把培育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创新发展的基础性战略的,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该规划将“培育良好创新生态”作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战略任务之首列出,强调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坚持以合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基础。这种规划思路和战略安排,突破了把创新生态环境当作外部的后位保障的思维定势,将创新生态系统列为内在的前置条件。这表明上海对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标志着上海的创新范式正在转变。这就昭示我们,合肥应在新起点上顺应创新范式正在发生演进的大趋势,切实把培育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基础性、整体性和公共性的战略重点任务,作为政府促进创新的应有职能和着力重点,从而有力有效地构筑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作者系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新闻推荐

合肥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已全部开工

预计今年4月完成土建施工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