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国声谷 量子中心合肥高新区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江淮时报 2018-01-24 17:00 大字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 2017年1月10日,合肥被正式批准建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新区作为科学中心核心区,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支点和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主要载体。

经过27年的奋力建设,合肥高新区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了以科大讯飞、国盾量子、四创电子、华米科技、阳光电源、安科生物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形成了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集群,建有集成电路(芯之城)、智能语音(中国声谷)、生物医药等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区内企业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806家,自主培育上市公司19家,在2017年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居第一方阵。自主创新响科技跫音

“能听会写”的智能语音鼠标,可计算步数、测睡眠质量的智能穿戴手环,巴掌大的智能语音中英文翻译机,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巡检工业机器人……走进“中国声谷”展览馆,几乎每一样展品都让人称奇道绝。

作为中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业已成为合肥高新区科技创新的名片。“中国声谷”抢抓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爆发式增长的重大机遇,以“大创客”带动“小创客”的集聚发展模式,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奏响新时代创新旋律。

“2017年中国声谷实现产值超500亿,目前已入驻企业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科大国盾、科大国创、科大智能等200家。 ”负责声谷运营的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祁东风介绍说。

作为“声谷”领军企业,科大讯飞始终坚持原始创新,研发投入连续5年占销售收入的25%。 2017年,科大讯飞刷新8项人工智能领域国际比赛记录,研发的“智医助手”以456分的高分通过国家临床执业医生资格笔试评测。 “在人工智能的战略窗口期,敢于在核心技术研发上重兵投入,是为未来更大规模地爆发做好准备。”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

同时,“大创客”之一科大讯飞还利用语音云开放平台,为创业者们提供语音合成与识别、语义理解、人脸识别、移动应用分析等服务。

两年多前,安徽咪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冯海洪依靠一个PPT讲述了自己的产品设计概念与梦想,成功说服了“中国声谷”的创客空间,依托科大讯飞对外开放的语音核心技术,做了一款智能语音鼠标。如今这款鼠标每分钟可实现语音输入400字,识别率高达98%,在计算机外设制造业掀起了交互智能化的新思路。

“中国声谷”成立以来,依托部省共建的产业推进机制,不断取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安徽科大国盾量子通信公司支撑“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发射;世界首条长距离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度融合脑科学与智能技术……

“中国声谷”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给予科技创新以源头支撑,为产业创新提供原动力,为全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活力。以智能语音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例,2017年上半年对安徽工业增长贡献率已攀升至65%。政策护航走科学道路

2017年9月,安徽省发布支持中国声谷建设的专项政策,设立50亿元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并明确了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原始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发展等十大举措。11月,“中国声谷”有了自己的专属智库,由30位人工智能领域知名机构代表、科学家、院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成立。

为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合肥高新区确立了 “总体继承+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加速构建“产业—技术—人才—金融”四位一体的政策创新体系。

一方面对标“三重一创”要求,强化对重大项目的 “一事一议”政策支持。一年来园区三大战新基地新签约入驻项目99个,总投资约215亿元,政策扶持资金总额超18亿元;新华三、浪潮、中兴通讯等龙头企业成功入驻,长安、晶澳、通威等扩产项目即将签约落地,华米科技、欣睿生物、欧普康视等领军企业已经成为本领域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同时,合肥高新区对照省 “全创改”总体部署,细化实施方案,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及配套服务。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7家单位被列入省全创改试点单位,园区全年扶持各类主体2468家次,总金额7.39亿元,还有序推进了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知识产权“三合一”试点等多项重点改革任务。

此外,合肥高新区持续推动政策创新试点。在继承“合芜蚌自创区”已有政策的技术上,强化对高端人才、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政策扶持。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引进院士12人,国家“千人计划”23人,“万人计划”9人,省、市“百人计划”107人,省战新产业领军人才123人,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2000余人;千人从业人员拥有直接科技活动人数313人,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合肥高新区创新推出 “合创券”,累计发放科技服务费用补贴7000万元,惠及1240家中小微企业,实现“政策扶持前置、线上线下结合、企业服务精准化”三大突破,获合肥市肯定并将在全市进行推广。

不久前高新区还出台了 “创新政策十条”,区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左右专项资金支持自主创新发展,在加快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知识产权转移交易等方面先行试点示范,在全国、全省形成了一批叫得响的创新改革成果。目标明确迎崭新纪元

十九大召开以后,合肥高新区更加坚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未来发展制定了明确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的合肥滨湖科学城。为此,将加快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加快中科大高新校区、量子信息实验室、先进光源、超导核聚变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高度集聚的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进一步吸引海内外研究机构、高校来区设立全球领先的用户实验装置、科学实验室;凝集全球顶尖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承担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任务,形成国际化、高水平、跨领域的一流研究团队。

打造全球领先的新兴产业集群。引导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向全球科创中心递升。围绕量子信息、智能语音、精准医疗等前沿技术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和产业资源注入,加快先进技术深度交叉融合,加快原始创新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驱动与资本驱动深度融合,重点培育一批尖端产业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打造中国声谷、“芯之城”、量子中心等产业名片,形成具备世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完善与世界一流等高对接的国际化配套。牢牢把握“集聚一流技术、一流产业、一流人才”的园区定位,加快园区国际化建设和综合配套提升。坚持坚守高端定位,规划好园区山水融合、开敞空间、慢行系统、水条绿带、生态网格等,加快国家侨梦苑、中德智能创新产业园、柏堰国际社区等项目推进,进一步完善国际医院、国际教育、人才交流培养中心等国际化功能配套设施,把合肥高新区打造成智识型、智慧型、智能型国际化创新园区和国际化生活社区。

建立健全理念超前的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争取国家、省、市三级支持,获取更多的自主发展权限;积极争取自创区、自贸区、国家新区核心片区三区叠加,完成对合肥高新区发展优势导入和功能定位提升;探索推进服务购买市场化等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政府服务向高端化、专业化、精细化转变;统筹开展一区多园建设,发挥“创新发展核”功效,形成对合肥市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流创新平台,一流企业孵化培育体系,一流科技金融体系,一流政策体系,合肥高新区集聚优势,在新时代的浪潮前摩拳擦掌,在科技革命的激流中立足自主创新,找准方向,明确规划,只待踏浪前行。合肥高新区也正承载着“参与全球竞争,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使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着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集科技、产业、人文、山水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新城。

新闻推荐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可孵化出新产业

合肥已经成为我国三大综合性科学中心城市之一,更是国家大科学装置的荟萃地。相比于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能够更直接地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并能够更快速地为所在的城市创造出经济效益。1月23日,省政...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