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合肥市是最好的风投”

合肥日报 2018-01-22 07:18 大字

[摘要]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在肥“论剑”创新发展

潘建伟

姚力军

刘青松

唐珮虹

万宝年

刘建国

陆亚林

张绪穆

昨天上午9点,合肥“创新之都”高峰论坛——“千人计划”专家合肥行活动在丰大国际酒店举行。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部分专家学者、在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以及各大高校院所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大湖名城·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创新合肥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此次高峰论坛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姚力军作主旨报告、主题演讲;第二阶段,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就经济发展、人才建设、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等热门问题进行高峰对话。

创新要素集聚,人才资源荟萃,人文环境优良……不论是初次来肥,还是落户合肥,广大专家学者纷纷为创新创业环境点赞,并对合肥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量子通信让信息传输更安全

“古人类中,Homo Neanderthalian(尼安德特人)比Homo Sapiens(智人)身体更为强壮,大脑容量也更大,但进化到最后,尼安德特人逐渐被自然淘汰了,智人却慢慢进化繁衍,这又是为什么?”主旨报告开始之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引起现场观众的思考。

在潘建伟看来,相比尼安德特人而言,智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明了符号和语言,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逐步发展成为协同合作的社会群体,初步具备了人类社会的雏形。“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交互在人类进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口耳相传到书信电话,再到互联网时代,信息交互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不过,信息交互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隐私保护。“只有隐私保护,我们才能进行自由的思考、写作、阅读和讨论。发展到今天,隐私保护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潘建伟说,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两个永恒话题一直在伴随着我们:其一是信息交互,如何提取更有效的信息;其二是隐私保护,如何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安全。

“早在公元前7世纪,斯巴达人就通过加密棒来传送信息。到二战时期,不断涌现出各种密码机,对各项情报进行加密。可以说,实现信息安全传输,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潘建伟说,不论是传统加密方式,还是依靠现代计算进行加密,都会不断被破解。“有人这样认为,没有一种依靠人类智力设置的密码不能被人类智力破解。”

以人类的才智到底能否构造人类自身不可破解的密码,这是一个问题。随着量子科研的发展,一种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绝对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已经进入人类的视野,这也是潘建伟一直主攻的方向。从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到全球首颗量子科研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潘建伟团队连续实现了“千里纠缠、星地传密、隐形传态”三个国际科研重大突破。

“从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到2015年人类首次发现引力波,前后共用了100年。1935年,爱因斯坦提出量子概念,相信经过100年时间,到2035年,我们终将完成量子通信的终极检验。”对于量子通信的未来,潘建伟充满信心。

“不到合肥创业是最大的错误”

“潘建伟院士的主旨报告太深奥,我们都很难听懂。当然,如果在座的都能听懂,那就有问题了。接下来我讲的内容,要是你们还听不懂,那就更有问题了。”在作“投身时代潮流,追逐创业梦想”主题演讲之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姚力军这样一句开场白,将现场观众带入一个轻松的环境。

姚力军,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目前,江丰电子已经成为国内唯一批量生产主流芯片制造用溅射靶材的企业,除了三星之外,产品已进入全球所有的电子公司。“半导体芯片是电子行业的基础,没有芯片,一切都是泡影,我们回国创业就是要填补国内芯片行业空白。”

“12年前,我回国创业,当时合肥还没有京东方、晶合晶圆等公司,那个时候,来到合肥创业或许是个错误。但到了12年后的今天,合肥创新创业资源丰富,再不到合肥投资兴业,就是最大的错误。”

选择合肥,姚力军就是看中了合肥的产业优势及发展环境。“来到合肥考察之时,合肥市委、市政府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无论是项目选址、资金支持,还是政务服务,合肥都给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持。我们的新建厂房就位于京东方附近,企业产品专供京东方等企业使用。”谈及此次落户合肥,姚力军感触颇深。“感谢合肥,合肥拥有京东方、晶合晶圆等诸多优秀企业,为我们今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可以说,合肥是最好的投资地方,合肥市是最好的风投,最能说明的案例就是京东方。结果证明,京东方赢了,合肥赢了,中国赢了。”演讲现场,姚力军多次为合肥创新发展“点赞”。

“创业是艰辛的,要付出太多太多。创业又是快乐的,让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我还是选择回国创业。”结合自身经历,姚力军提出创业过程中的五个要点:全身心地投入、专注和付出,永不放弃;建立一支勤奋、好学、上进、善于作战的团队;注重商业模式的创建、市场开发和销售;创新的内涵从技术延伸到质量服务等;充分调动整合政府、社会、客户及上下游产业链等各种资源。

为合肥未来发展疯狂“打call”

“作为一名新合肥人,我愿与合肥共成长。我为过去几年合肥的科技成就点赞,为合肥未来发展疯狂‘打call’!”对话互动交流环节,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刘青松“慷慨陈词”。

刘青松是合肥科学岛上的“哈佛八剑客”之一。2012年,他从美国回国,来到合肥科学岛。“为什么从美国回到合肥?我觉得合肥是最好的风险投资的地方。今天的合肥人才汇集,就相当于人才的‘强磁场\’。”

“合肥的人文环境非常好,工作之前从没来过合肥,但在合肥工作5年多,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刘青松说,合肥市特别重视青年人才的成长,他来到合肥第三年就承担了上亿元的项目,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从我个人发展经历来看,合肥就是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好地方。”

“合肥引进人才的观念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瞄准国际人才。只要是人才,不管在哪里,都可以算是我们合肥人。”刘青松建议,今后,合肥应该做好国际人才引进的配套工作,如在户籍、住房等方面给予便利。“我们要把好客文化变成理性欢迎,吸引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才来肥扎根,让他们变成真正的‘合肥人\’。”

合肥创新发展让人大开眼界

“这是我第一次来合肥,合肥对创新的重视,对人才的支持,都是力度空前,让人大开眼界。今后,如有机会,一定会到合肥来寻求合作。”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天津派尔尼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珮虹说。

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唐珮虹被大家称为“女汉子”。“从科技创新到自主创业,不仅要下定决心,更要有冒险精神。”唐珮虹说。

“合肥创新发展不仅需要引进国内人才,更要引进高端国外人才。”围绕人才引进问题,唐珮虹建议采取“以才引才”的方式。“高端人才在国内外有自己的圈子,合肥可以考虑在国外各地设立一个人才站点,经常开展一些组织活动,宣传推介合肥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国外高端人才加入合肥。”

合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合肥在科技创新上舍得投入,给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合肥未来将成为创新人才汇聚的高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对此我充满信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万宝年说。

万宝年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诊断和实验研究,在全超导托卡马克物理实验中获得重大成果。“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能源就来自核聚变。”论坛现场,他向大家介绍了俗称“小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托卡马克就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

核聚变能源何时走向实际应用?“核聚变能源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发生石油危机,迫切需要解决能源问题,核聚变研发发展得就非常快。目前,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出现了,核聚变能的研发就稍稍放慢了脚步。”万宝年说,从技术角度来说,核聚变能源的实际应用具有可行性,预计在2025~2030年实现初步运用。

结合实际引进高层次人才

“今天对话互动交流的主题是,人才引领创新之都。创新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才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建国说。

在刘建国看来,合肥加快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必须持续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但人才引进不能“照本宣科”,必须结合合肥建设发展实际。当前,合肥发展与北上广深都有一定差距,应该把目光瞄准东部沿海地区,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不断缩小与先发地区的发展差距。

“我再也不会离开合肥了”

“从美国回来之前,我只来过一次合肥。回国之后,合肥成了我的家,既然是我的家,我也就不会再离开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陆亚林说。

陆亚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围绕人才引领创新之都主题,陆亚林建议,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合肥应该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胸怀,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此外,在创新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上,也要“敢为天下先”,打通各类人才发展通道,为各类人才在肥创新创业搭建良好平台。

“创新从来都是从无到有”

“创新从来都是从零到一、从无到有,正是这种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希望合肥广大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原始创新,真正做到以创新推动发展。”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主任张绪穆说。

“作为创新高地,合肥应该鼓励原始创新,未来肯定能够给我们带来颠覆性的惊喜。”张绪穆说,一座创新城市的名片就是大学,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把大学放在一个相当崇高的地位。合肥拥有众多知名高校院所,大学生更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来源。“可以考虑在中国科技大学周边打造一个创新创业联合体或者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学生从象牙塔走出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本报记者 许超众 见习记者 代敏/文 记者 苏玲/图·

新闻推荐

合肥外向型经济实现新跨越

本报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过去的一年,合肥外向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记者从合肥海关获悉,去年合肥市进出口总值168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9%,首次突破1500亿元大关,书写开放发展新篇章。大企业拉动外贸...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