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并未消失的东风照相馆

合肥晚报 2018-01-04 05:55 大字

曾经位于老省委对面的东风照相馆留下了许多合肥人的青春记忆,随着长江路的几次改造,大多数人都以为随着原址拆迁应该不复存在。

其实东风照相馆并没有消失,而是搬到红星路1号老省委附近,在背靠长江路的一排门面里。

还记得2008年以前,每次从长江路东风照相馆门口走过时,都被颇有韵味的门头以及橱窗里的长幅黑白合影照片所吸引。当时的东风照相馆,除了店面门口新装的蓝色橱窗外,相当多的东西还保留着半个世纪前的韵味:灰色花岗岩浮雕门头、水粉画拍摄背景、招牌式的半弧形柜台。在东风照相馆里陈列最多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宽幅的集体照,这种几尺长的合影照片,在当年的合肥可不是所有的照相馆都有能力拍摄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宽幅的老照片中,有很多都是当年国家领导人来合肥时的珍贵留影。

关于“东风”名字的由来,就如同样曾被改名为“东风公园”的逍遥津公园,是来自于毛泽东当年的一句话“东风要压倒西风”。

1958年,公私合营,服务行业合并后开始对外营业,东风照相馆于这一年正式对外开放,而在此之前它只是个服务于省委的内部照相机构。

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初期,是东风照相馆最风光的时期。四五角钱就能拍张一寸照片,在娱乐活动极度缺乏、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合肥人乐于花点钱给自己给家人留下美好回忆。逢年过节,拍照要起早,要排队,否则有钱都拍不上。拍了过后,有时候要等上几个月才能拿到照片。  “那时候要是认识照相馆的人,能够拍上一张好照片,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一位姓黄的老先生见我打听东风照相馆,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他还记得当年的东风照相,墙上明文规定:不准奇装异服,不准浓妆艳抹,不准烫头发,只能穿一种颜色,穿上军装拍照成为当时的潮流。

上世纪70年代末,东风照相馆在布景上用尽了心思,用水彩粉手绘的巨型背景在当时的合肥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逍遥津小桥流水,还是欧式吊灯钢琴,都受到当时的合肥人欢迎。

黄老先生说:“很多老合肥应该还记得,东风照相馆里摆放的一匹大马,是很多人必选的道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照相馆涌现、越来越新的技术出现,东风照相馆里一成不变的技术、背景图也随着曾经眷恋它的客户一起衰老而去。  2000年以后,各种影楼纷纷建成开业。打的招牌是专业婚纱摄影,用的是先进数码器材,也承揽了传统的证件照。而东风照相馆始终没有创新,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像很多老字号一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东风照相馆逐渐感觉到经营的压力。直到2006年东风照相馆改制为私营企业后,2007年,东风照相馆的拍摄器材才更换为数码相机。

2008年,东风照相馆迎来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变迁。号称“安徽第一路”的长江路拓宽重建,原来路两边的很多老建筑都将拆除,这其中包括东风照相馆。

从黄金地段搬走的东风照相馆,在背靠长江路租了一个门面。没了昔日长江路上的热闹,走进来的都是附近的住户以及陪伴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顾客。  半个世纪以来,即使数码摄影技术升级换代,但东风照相馆的黑白照片在合肥是独一无二的。在那台一人多高的老式海鸥相机里,50多年以来,拍出了60多万张照片。

资深摄影记者马启兵评价说:“用它照出来的黑白照黑得纯粹,白也白得纯粹,是数码相机拍不出来的。”  东风照相馆搬迁时,很多合肥市民站在原址门口留影纪念,一些把成长印记刻在里面如今已经长大的年轻人,把自己的一张张照片作为怀念的对象。

李云胜

新闻推荐

三家电动车行占道经营被整治

本报讯违规占道经营影响市民出行?取缔没商量!1月3日上午,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联合城管、公安、交警、住建、消防、卫计等部门共80余人对辖区内普源等3家电动车行进行依法整治。根据相关规定,普源...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