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同学们,看到这些糖画是不是流口水啦合肥非遗糖画传承人为传承手艺,每周去学校免费教学

安徽商报 2017-12-25 11:16 大字

[摘要]合肥非遗糖画传承人为传承手艺,每周去学校免费教学

正在制作糖画的张云萍

化糖,舀糖,作画,5秒钟后,一只灵动可爱的糖猴子出现了,还捧着一颗桃子。“可以吃,也可以插起来,还可以装裱起来挂墙上。”张云萍是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糖画、国画传承人,为了传承这项文化,她如今每周坚持去学校免费教学,培养小朋友对糖画的兴趣。

爷爷就是街头制作糖画的艺人

“每次看到古装电视剧里,有个老人在做糖画,就觉得特别亲切。”张云萍的童年记忆中,老人做糖画的画面占据了很大部分。她出生在合肥坝上街,爷爷就在坝上街制作糖画,因为有这门手艺,家里生活得到不少改善。但是她幼时只是觉得这个好玩,跟在后面胡乱地画几笔,就放手了。

张云萍喜欢绘画,20岁时在当时位于三孝口的黄山画院学习了几年绘画,还在爸爸的要求下练习书法。直到爷爷去世,她才品出了糖画的韵味,意识到了这门古老手艺的重要性。

她的糖画融入国画速写技法

糖画起源于明代,用于祭祀,“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清代时更加流行,并走进民间街头巷尾。也有说法,早在唐朝,四川学子陈子昂是以糖画技艺换取盘缠进京的。

糖画盛行四川,张云萍爷爷的师父就是四川人,上世纪80年代,张云萍奔赴四川,专心学起了糖画,并融入了自己绘画技巧,白描、走线条,“张氏糖画”独具一格,她还画出合肥大龙虾,“用线条画出国画的感觉。”她曾现场为一位百岁老人用糖作肖像画:“一气呵成,抓住特点,讲究神似。”“有的糖画只需几秒,有的则要几分钟。”张云萍现场为记者画出一只猴子,拿出熬好的糖块,用小锅化成糖浆,铜勺舀起一勺,在大理石台面上几笔勾勒,一只晶莹剔透的猴子出现了,再几秒钟,一只蝴蝶出现了。

到学校义务传艺盼望有传承

几秒钟的背后却是大量繁复的准备工作及多年经验的积累。“绘画基础是必须的,熬糖浆更不容易。”张云萍告诉记者,熬糖浆一定要用铜锅、铜勺、铜铲,“铜黄色,正是糖浆的颜色,铜勺舀起糖浆,如果有色差,说明就熬老了。”但并不是说没色差就行,熬煮不够,虽然没色差,但是也没起糖丝,作不了画,“一般一锅糖,要熬2个小时。”

张云萍发现,如今孩子们看到糖画,总是当成观赏品,不舍得吃,又怕化。于是她开始研究防腐的配方,经过多年的尝试,现在她的一些作品已经可以保持将近两年不溶化了。

她也曾教授徒弟,但是糖画如今并未融入市场,很多徒弟学了一半,因为生计而放弃了。“这样的传统技艺不能就这样丢失了。”如今,张云萍坚持每周去学校两三次,免费教孩子们制作糖画,很受欢迎。“哪怕只有一个人有兴趣,学会了,也是值得的。” 周先荣凌颖汪漪文/摄

新闻推荐

我国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合肥开建

据新华社合肥12月24日电(记者马姝瑞刘美子)12月24日,面向一系列高灵敏度监测、探测关键技术的我国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安徽合肥正式...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