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名流浪人员有了合肥户籍 起居看病都有着落
45 名流浪乞讨人员顺利落户合肥,成为合肥新市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从合肥市救助站获悉,合肥市公安局日前为45名流浪乞讨人员采集指纹、拍照、办理落户手续。眼下,这45名流浪乞讨人员已全部拥有合肥市户籍,真正成为合肥市民。
滞留合肥最长已达9年
今年10 月,合肥市救助管理站经与公安部门集中会商研究,依据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规定,决定为在站长期滞留的45 名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手续。
据悉,合肥市救助管理站近几年先后接收了45 名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他们滞留在站时间都在3 个月以上,最长的已达9 年。其中,男性13 人,女性32 人,年龄最大的73岁,年龄最小的29岁。
“这些流浪人员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不能说清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也无法取得合法身份,因而不能办理保险,享受救助、医疗、生活费用等社会福利,甚至连那些残疾人都无法办理残疾证。"合肥市救助站负责人介绍,他们一切的日常生活开销、医疗费用只能由市救助管理站全部承担,一度造成站内的资金紧缺。
据了解,在为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手续前,市救助管理站还对他们进行人像比对、发布寻亲公告,尽最大可能为其寻找亲属。
每个人都有了新名字
日前,合肥市救助管理站会同市公安局通过公安部走失人口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数据库进行了排查,确保登记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户口的唯一性,并对这45名流浪乞讨人员进行DNA信息采集,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进行信息比对,避免出现犯罪人员利用流浪乞讨身份逃避法律制裁的现象。
完成这一系列甄别、采集工作后,三十头派出所的户政人员集中为他们办理了户籍信息登记。由于没有他们的姓名、年龄等准确信息,市救助站经与公安部门协商确定了统一的认定标准。为每一个人起了名字,姓名由三个字组成,姓氏统一采用救助管理站的“助"字,便于区分和统一管理;中间一个字采用汉化数字“壹"字,便于区分办理户籍的批次;最后一个字选择常用非生僻字,由安置小组选取认定。
据悉,这些流浪人员统一落户在市社会福利院集体户里,将来这些人找到家后,登记在市社会福利院名下的户籍即注销。
今后,这45 名流浪人员就正式成为合肥市的市民,这些“新市民"不再会流浪街头,将由市社会福利院代为办理医保等相关手续,享受国家相关政策:在生活中,市社会福利院有专人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在看病就医问题上,有专门的定点医院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韩翌冰 夏晨星 黄玉娇见习记者 冯李华
新闻推荐
12月14日下午,一场市级课题《在实践中发展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开题论证暨培训会在蚌埠路第五小学召开,该校校长吴燕霞发表致辞。随后开展了由瑶海区教体局教研室小语教研员郑玉茹老师主讲的题为...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