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显神功”
[摘要]——合肥市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新方法、新模式
近年来,全球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教育领域也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结合新技术的新特点,积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建设智慧型校园,探索智慧教育新方法、新模式。
“十二五”以来,合肥市以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均衡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抓手,纳入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化学校建设总体布局,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云网端”
打造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
以合肥教育云平台为“云”,以智慧校园网为“网”,以智慧课堂等应用为“端”,形成“云网端”三位一体信息化生态体系,为智慧教育推进保驾护航。
“云”作为资源与数据的汇聚平台,提供基础信息化服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数据分析与应用;“网”作为信息与数据上传下达的纽带,一方面将校园内应用端的各类交互数据上传云端用于区域管理决策和资源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将云端的海量资源与应用服务送达教学一线,服务教育教学;“端”作为信息化具体应用,提供优质教学应用服务与教学交互数据的反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市级教育云平台”
融管理、应用和服务为一体
2015年,合肥市启动了“市级教育云平台”建设项目,“市级教育云平台”是在合肥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应用云技术实现的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汇聚平台,主要包括“一库一平台四服务”,是一个融教育管理、应用和服务为一体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对外与国家和省教育云有机对接,对内与区(县、市)平台及所属学校智慧校园有机对接。
关键词:“智慧校园”
开展面向新高考的建设试点
基于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合肥市先期在合肥一中、六中、八中等校开展面向新高考的“智慧校园”建设试点。2017年在市属学校全面铺开,开展基于平安校园、校园一卡通、无线全覆盖、高考排选课等信息化建设工作。
合肥一中、六中、八中智慧校园推进和应用过程中分别形成了智慧学院、基于大数据的自适应学习、基于智慧课堂的教与学行为大数据研究等各具特色的成果,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与智慧校园建设经验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
关键词:“智慧课堂”
推进教学模式变革、教学方法创新
合肥市智慧课堂项目作为合肥市智慧教育探索的重要举措,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建设”的方式,分为两期进行建设。一期项目在市属12所高中完成291个智慧课堂试点班级及其支撑环境的建设,覆盖高中一个年级,通过应用成效,优化建设策略,为市属高中的全面覆盖奠定了基础;二期项目在一期项目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面向全市高中所有班级,推进智慧课堂的全面建设与应用。
通过智慧课堂在市属高中的全面常态化应用,推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四位一体”
拓展信息化应用广度与深度
在打造信息化应用新型 “云网端”生态环境的同时,合肥市已经初步形成 “应用至上、重点突破、迭代发展、平行推进”的应用模式。
以活动为载体,实现信息化普遍应用。连续5年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活动,要求专任教师全员参与,力求学习、培训、实践和提升“四位一体”。
围绕大练兵活动,常态化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大赛、信息技术三项作品评比、微课大赛、教师空间评比、“一师一优课”、首届智慧课堂优质课比赛等各类活动,搭建起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展示舞台。
除此之外,每年还在全市开展青少年机器人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等活动,各类活动参与人数、活动质量等呈现递进发展的良好态势。大练兵活动开展以来,年培训教师10万多人次;教师年均上交10多万件作品参加校级评比;2012年-2016年合肥市承担国家和省级信息技术研究课题143个,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
以拓展应用广度为目的,合肥市开启了多端应用模式。例如开展数字实验、STEAM与创客教育、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网络教研等教学实验,研究3D打印、物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课堂有效教学的新模式。同时,组织开展小学学业成绩等级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上阅卷、学业数据分析、教与学的诊断与矫正。
此外合肥市还在绿色评价的基础上,开发合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系统,科学评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管理能力。
教育信息化 区级好做法
包河区——建立“基于平台资源应用的混合式教研”模型
包河区利用国家和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借“混合式学习”概念,建立“基于平台资源应用的混合式教研”模型,将线上观课、线下培训、线上备课、线下磨课、线上传课,形成完整的教研闭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已然成了时代的需求。在现今这样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如何帮助青年教师通过网络教研寻求专业发展?包河区利用国家及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上的优质资源,创造性地提出“基于平台资源应用的混合式教研”新模型,不仅开辟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而且依托教育信息化平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实践。
瑶海区——成立创客教育俱乐部
2013年,瑶海区成为安徽省唯一的“教育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项目试点城区”试点单位,瑶海区的网络教研成为省市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的一大亮点工程。
教师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可持续的成长中,为了让创客教育尽快落地生根,2016年底,瑶海区成立了创客教育俱乐部,并组织20个俱乐部成员校的业务校长及骨干教师前往常州进行创客教育培训。
2016年,在安徽省“走进创客 体验创新活动”中,香格里拉小学和临一小获得“创客教育优秀学校”称号;2017年合肥市科幻画及创客大赛中,全市共34个创客作品获奖,瑶海区占21个;另外,瑶海区8个创客作品入围5月份在深圳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创客大赛,创客们载誉而归,获得四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
教育信息化 他们在实践
合肥市大杨中心小学王国兵老师
在教育信息化教学的路上,他一走就是十几年。在合肥市大杨中心小学的师生眼里,王国兵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师研修社区网上,他是拥有近万粉丝的高人气“坊主”,是国培优秀教研组长;在庐阳区教育圈,他是一位善于启发引导的优秀研修指导。“要像一簇小火苗一样,让更多的人看见信息化教学的光亮。”在王国兵看来,有营养地输入才能有品质地输出,影响一个培训老师远比影响一个个体更为重要,这也是他义无反顾去当一名研修辅导老师的初衷。
2008年,从教已经7年的王国兵进入合肥市大杨中心小学任教信息技术,那时的他还是信息技术的新兵,在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积极与坚持换来了认可。2014年在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活动中,他获得个人空间评比市级二等奖;2014年国培负责实践性研修微课的建课,获得优秀坊主;2015年获得国培优秀教研组长……
在王国兵的积极影响下,大杨中心小学85%的老师都已经掌握了信息化教学,一些老师甚至在全国的舞台上拿到了大奖。2015年,该校的范静老师的小学语文录像课《一路花香》获得了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现场说课一等奖,张梅老师的小学美术录像课《有趣的属相》获得了二等奖。
王国兵说,信息化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它能帮助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断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西园新村小学刘春燕老师
刘春燕老师有着二十三年的教学经验,虽然是一名“老”教师,但她对信息“新”技术情有独钟,她一直相信新的技术能给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带给学生新的不一样的学习历程,带来一个教育的新世界。
刘老师是一个“不服输”的人。2014年,39岁的刘老师决定学习利用白板制作课件的技术,她一点点摸索,请教专业人士,请教年轻老师,请教行业专家,硬是在全国的比赛中捧回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还获得了全国“SMRAT交互教学示范教师”称号。近三年来,她在信息技术方面累计获得各级奖项35次。
2014年,翻转课堂和微课悄悄兴起,这股新鲜的教改风让西园新村小学的老师们既觉得好奇又颇感畏难。刘老师在网上学习查找,主动与信息老师探讨微课的制作技巧和方法。她找来同年级组的三位语文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研讨一起商议。他们共同制作了《西湖》这篇课文的一系列微课,并在全国微课比赛、长三角微课比赛、合肥市蜀山区微课比赛中频频获奖。这之后,刘老师把这种集体制作系列微课的方法介绍给数学组的老师、美术组的老师……全校掀起了一股制作微课、上翻转课堂的热潮。
合肥市梦园中学张志良老师
2016年,梦园中学张志良美术工作室正式成立。如何为名师工作室掌舵,如何将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为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一年多来,工作室以信息化为翼,从应用、培训、学生活动开展为主线,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应用研究,不断探索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积极促进高新区美术教学优质均衡发展。
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关键是要“接地气”。张志良老师挑起了全区智慧课堂建设的重任,每周他会抽出一天时间到学校上课,半年时间,他与团队成员在科大讯飞的帮助下,摸索出智慧课堂的评测、互动、资源共享等方法。一位老师只有站稳了讲台,他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是真正将信息化教学落地实处的“实干家”。
在他的努力下,高新区智慧课堂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观摩活动中绽放光芒。桂花园学校西区郭萍老师执教的课例,在全省百名教育界同行、专家、领导面前进行展示;孙明东校长执教的小学思品课例获得合肥市教师信息化比赛一等奖;张志良老师执教的课例获全国一等奖,这些成绩也见证着高新区智慧课堂的成长轨迹。截至今年6月,全区12所学校智慧课堂实现全线试点、全学科覆盖。
新闻推荐
荣城北苑商业街告别店外店经营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