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的妈妈”和她的136个孩子
○她用手语告诉孩子你真棒
○程海燕给孩子读睡前故事
○中心的老师给孩子在上课
○每一个宝宝都是她的孩子
本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开展的2017“最美家乡人”评选,只要能温暖到您的凡人善举,都欢迎您拨打本报热线96511,或通过本报官方微博、微信进行爆料。 征集结束后,本报将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对所有候选案例进行公开评选,获得票数最多的10个案例,授予合肥“最美家乡人”称号及正能量奖金2000元。随后本报还将从中挑选突出案例,参与全国评选,获得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者,可获得正能量奖金10000元。
程海燕,一个看起来有点羞怯的80后女性,用她柔弱的肩膀为97名听障儿童和39名智力孤独症儿童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儿子失聪她走进了康复中心
如果儿子没有发生意外,程海燕会像每一个80后一样,恋爱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事实上,她也确实是这样走过。2006年程海燕从安徽财经大学(原安徽财贸学院)商务英语本科毕业,到上海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做起收入不低的外贸工作。为了爱人,2007年她辞职回合肥,结婚的同时又重新找了一份外贸工作。2008年11月儿子呱呱坠地。“美好的生活就展现在眼前,对孩子也有非常多的憧憬。”程海燕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眼角不自觉地露出了笑意。她特别喜欢音乐,希望儿子长大了能学钢琴。然而2010年下半年,儿子在一次生病发烧后,对声音不再敏感,渐渐不说话,大人对他说话,他只是怔怔地看着对方。
夫妻俩赶紧将孩子带到上海的医院,确诊为重度听力障碍,且几乎没有康复的可能。面对残酷的现实,夫妻俩抱头痛哭。哭过生活还要继续,他俩多方筹钱给儿子装了耳蜗,程海燕也辞了工作,在陪伴孩子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她来到了笑童颜康复中心。老园长得知她想掌握康复知识的迫切心情,邀请她到园里来,一边学习一边帮忙。程海燕与笑童颜康复中心的孩子们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个孩子都是她的“心头肉”
自从进了康复中心,程海燕的生活发生巨变,即便是家里还有一个需要不断加强训练和照顾的儿子,她90%的精力还是放在了中心的孩子们身上。目前中心有97个听障儿童,39个智力孤独症孩子,绝大部分孩子都是政府民生工程补贴的对象,其中只有21个是合肥的,其他则来自全省各地,另外还包括河南和湖北的孩子,为了便于孩子的康复治疗,父母会在附近租房子。她能叫得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在中心工作时间最久的孔老师说,中心自创办以来记不清搬了多少次家,每一次瑶海区和所在的街道都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然后她们将这些孩子一个不落地带到新的场所。每一次搬家,除了安顿中心的各种事物,程海燕还帮着那些家庭在中心附近找便宜的房子租。
2012年到2014年前后,在中心住宿的孩子有30多个,每天晚上程海燕夫妻俩都带着儿子住在中心里,看护这些孩子们。“我老公是警察,以前工作特别忙,但是只要下班他就到中心帮忙。”他们夫妻俩对孩子的付出老园长看在眼里,2013年,这副重担落到了她的头上。自从她当上园长以后,她就没有睡过一个午觉,更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她现身说法疏导家长的心理,手把手教他们在家训练康复孩子,协助老师上集体课,组织老师外出培训学习,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四处奔走。晚上或者别人午休的时候,她打印文件,查找资料,带领大家用手一张张做孩子们上课用的卡片。因为中心经费有限,每一分钱都要掰几瓣花。深夜躺到床上,身边是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她着急孩子们的康复进展,担心孩子们康复后不能尽快返回正常生活,转辗反侧不能入睡。中心的墙上写着的那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她最真实的想法,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心头肉”。有时候孩子们调皮,有谁喊对方聋子,一向温和的她听到了会非常生气,一定狠狠地批评他们。
目前中心依然有8个孩子是全托的,其实中心是不允许孩子住宿的,但是这些孩子家庭都有各自的困难。玉宝宝、华宝宝两个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或者母亲都要上班挣钱无法照顾他们;大龄的两个孩子晴和君,家里还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父母无暇顾及他们……“原则上我们是不允许住校的,所以有段时间老师们带回家,但是这样风险更大,所以最终还是在学校住宿,晚上我们来陪伴。”每天傍晚,她给中心的孩子们洗澡、梳头、理发,她9岁的儿子放学后独自一个人乘5、6站公交车到中心来,写作业睡觉。“爷爷奶奶一直希望我们再生一个孩子,二胎证办了也快两年了,但是我一直没有生,因为我的精力实在兼顾不过来。”
她是个“爱哭的好妈妈”
在笑童颜康复中心的老师和家长们眼里,年轻的程园长是个坚强又多愁善感的女性。“她说到儿子和中心里的孩子,常常忍不住流泪,我们都能理解她,她太不容易了。”中心的孔老师说。自从儿子生病以来,她一直没有在孩子面前哭,但是每当儿子入睡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却忍不住偷偷流泪。“做母亲的想得特别多,虽然他现在戴了人工耳蜗可以正常生活学习,但是我一想到他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还是很难过。”正是有了这个心路历程,她对患儿的家属特别能理解。她不愿意将门牌换成残障康复中心,而是沿用了一个早已不存在的信息服务中心的牌子,因为担心家长看了残障康复等字眼心里会不舒服。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病情,难以接受,以泪洗面。有位年轻的妈妈,每次来接孩子,每一次都哭,程园长逐渐开导她,告诉她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康复。而她自己却常常背着人为这些孩子流泪,每年六一儿童节,中心都会给孩子办一场晚会,这两年为了让孩子们跟正常的孩子有更多的交往,腼腆的她鼓起勇气跑了几家幼儿园,邀请他们出一两个节目参加中心的晚会,但都被委婉地拒绝了。走出幼儿园的大门,站在大街上她忍不住哭了起来,为这些孩子的境遇而伤心。我们在采访的时候,她聊起中心的孩子,为了给孩子们做好一场晚会又想省钱遭遇羞辱时,她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
但更多的时候,面对孩子们她永远是笑意盈盈的那个“园长妈妈”,去年五一放假,有孩子没有被家人接回家,他们全家带着儿子和这个听障儿一起出去玩。有不了解的人问“这两个都是你家的呀?”她幸福地笑着回答:“是啊!”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熊世育/文 储艳林/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移动直播时代到来,为纸媒融合转型带来新的思路。合肥晚报借船出海,与ZAKER新闻客户端联合,开辟媒体融合新路径,推出“合晚直播”栏目。该栏目本土特色鲜明,精神内涵丰富,致力于服务百姓生活,是传...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