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些尘封的知青档案

合肥晚报 2017-09-21 07:37 大字

○一代“知青”人(资料照片)

○知青插队落户介绍信,现珍藏于长丰县档案馆

○知青领料存根,现珍藏于长丰县档案馆

珍档面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大一部分有过 “上山下乡”的经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难忘的知青生活就像电影一样时常播放着那段酸甜苦辣的岁月,因为知青生活的锻炼,使他们更加成熟,更加睿智。在长丰县档案馆,就珍藏着不少知青档案。这些档案包括上山下乡介绍信、知青花名册、知青领料单等。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知青档案为当年一大批知青解决切身利益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存档珍藏的

一段历史

“我们长丰县建县时间不长,珍贵档案并不多。但我们馆藏的一大批知青档案应算是典型代表了。” 长丰县档案局汤多成局长告诉我们。据统计,全国自1968年至1979年,从城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从学校毕业回乡的知识青年共约3000万人,而在这十多年间,长丰县共接收来自上海、合肥、淮南等城镇和本县的知青约20000人。“因靠近合肥、淮南等城市,长丰县接收的知青人数算较多的,也比较有典型性。”

有资料显示,自1968年“知青”下放开始,当年长丰县就接收安置县内外知识青年4475人;1973年9月调整了下放政策,因此县接收的知青在1973年至1974年逐年减少;但到了1975年4月,“知青”下放的范围再次扩大,下放的人数从1975年的756人一下激增至1976年的2655人。这样持续到197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结束。为适应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需要,长丰县于1969年1月成立了“长丰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同时,各公社(镇)成立小组,负责知青的接收、安置、生产、生活等具体工作。

“十多年间接收的约20000名知青先后被分成1088个知青小组,安置在420个生产大队、1148个生产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此外,还建立了7个知青为主的农(林)场和14个知青生产队。”汤多成局长说,“我们馆藏的这批档案就是前些年从县人社局接手过来的一些知青的资料。共有近200卷。”

在长丰县档案馆,我们看到,虽然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有些档案资料已有破损,但都被整理一新,按照年份、介绍信、登记表、花名册、领料单等分门别类存放着,每一卷都是厚厚的一大叠。

“不是有句话说,‘磨难是一种财富,蹉跎使人奋进\’。想想一个个懵懂无知、年纪轻轻的少年,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一批批地下放农村,他们在与农民、乡村的直接接触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底层的认识,在学习、劳动的过程中磨练了意志、加强了技能。即使离开乡村,想起下放的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也会振作起来。这种精神是不可磨灭的,对后辈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说起这些知青档案的珍藏意义,汤多成局长告诉我们,“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档案现在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不少人定工龄、退休工资等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果然,在档案馆的查阅资料登记上,我们看到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查阅知青档案。

当年,

他们“下放”到这里

当然,透过这一份份知青档案,再加上汤多成局长的介绍,我们看到的是当年知青们“上山下乡”火热的生活。出生于1959年、现供职于某银行的王文平先生,便是当年“下放”到长丰的知青中的一员。

“我是1977年下放到长丰县岗集公社罗岗大队的,算是比较后期的了。跟我同批下放到长丰岗集公社的有80多人。我们罗岗大队的七八个知青被安排在四个生产队。”王文平告诉我们,每个生产队有个知青组。他们知青组里七个人,三个新生四个老生。生产队地处公社中学旁,队里还有一口井,这是王文平这个知青组最引以为豪的。

王文平记得,自己是年初2月份时下放的,先前的知青都是在生产队的公房里居住,他去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国家的新政策,砖、瓦、木头、水泥等建筑用料由国家下发,凭开具的领料单到合肥领料盖房子。“家里一听说这个,立即找来了大卡车,把我们那个知青组所要承担的材料一起运到了长丰。加上别的知青帮忙,知青组大多盖起了五间半房。三间卧室一间储藏一间半厨房,将近四米高,高出当地农民的房子一截,这种规模在知青们看来已经很气派了。所以,当地农民们也感叹,只要有知青的生产队就好,好的生产队一定有知青。”在长丰县档案馆,我们就看到了不少这样的知青领料单。

据了解,下放到生产队的知青,劳动由所在生产队统一评工记分,参加生产劳动和收益分配;安置在农(林)场和知青队的,当地政府选派有丰富生产经验和领导才能的人担任场(队)长。场(队)进行单独核算,所得收入除留部分公积金外,全部用于分配,国家还给予免交征购的照顾。而国家对于知青每年都有货币和粮食补贴,一般一年是80块钱,粮食是每月48斤。“当时,一个家庭一个月有5块钱、每人30斤粮食,就能满足温饱,所以,我们当时的生活还是很有保障的。”可以看出,“知青”二字已深深地烙在诸如王文平这样的知青脑海中了。

艰辛而又充实的

知青生活

“上山下乡”当然不仅仅是来生活的,更主要的是锻炼,要在劳动中创造财富,自己养活自己。劳动是下放的主题,来到生产队几个月劳动生活很快走上正轨。知青们单纯淳朴,愿意体谅当地农民,粮食菜类都是自行解决。不少知青就在生产队圈了块地,自己种菜。不懂的就向附近的村民请教,不少人慢慢学会了点瓜种豆,后来还成了种菜能手,很少有难倒他们的问题。

当时在农村,除了干农活,就是文娱活动了。王文平在生产队待了几个月,便被安排去了公社宣传队,参与公社间几个生产队的宣传。“那段时间是我在农村最快乐的日子,我们一帮小青年唱啊跳啊,生活虽然艰苦但快乐着。排的节目也是丰富多彩。排好后,就到各生产队巡回演出。那时农村没啥娱乐活动。有时为看一场电影都需跑十几里路,也是乐呵呵的。”王文平说。1979年,他和许多参加高考、招干回城的知青,离开了长丰岗集那个宁静的乡村回到了城市。

汤多成局长告诉我们,知青在农村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后,经贫下中农推荐、地方党委研究决定,有关单位择优录用,即可离开农村回城工作。长丰县开展此项工作始于1970年。据了解,1970年离乡的就有3700多人。到1983年共回城18000人左右,其中招工1200多人、招生1100多人、回城3700多人,下放在本县的知识青年(包括已婚者)的户口全部迁回城镇。

那里没有他们的地,却总让他们想起;那里没有他们的房,却总让他们难忘……回城距今已近40年,和许多知青一样,王文平与当时插队的“第二故乡”的伙伴都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对知青这一辈人来说,那段经历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而长丰县档案馆那一份份尘封的知青档案,则是这段特殊历史的最好见证。

吴宇婕 程堂义 胡群/文 高勇/图

(感谢长丰县档案局提供采访支持!)

新闻推荐

水果蔬菜也能发电点亮灯泡

蜀山区第二届校园创客嘉年华启动,小小发明家乐不停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