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墨子论坛”
“合创汇”项目路演活动
大基因中心诺奖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
海外博士和青年侨商走进侨梦苑活动
组织部分高层次人才赴遵义疗养学习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对人才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反复强调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合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创新创业,大力推进“人才高地”建设,一手抓紧缺高端人才的引进,一手抓本地智力资源的转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集聚两院院士9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39人、“万人计划”专家74人,省“百人计划”97人、“特支计划”76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0.8万人,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突出机制创新 着力激发人才活力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以思想的解放、机制的创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坚持“两个对照一个瞄准”,即对照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对照沪宁杭等先发地区的新政策新举措,瞄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新目标新定位,组织开展人才工作专题调研,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切实以人才优先发展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制定人才政策“20条”,先后推出了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支持创新创业、股权激励、成果转化等一揽子特殊政策。二是加大人才投入。每年修订完善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1+3+5”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跟进投入,支持有关单位引进培育高端人才。不断健全容错机制,将天使投资基金、投资引导基金的容错率分别提高到30%、10%。2016年,全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拨付7.55亿元,天使基金规模达3.09亿元,引进培养高端人才的专项经费达2亿多元。三是创新人才激励。大力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市财政对完成试点的企业给予每家20万元奖励。目前,全市已有170家企业纳入试点,58家企业完成试点,激励总额近4.7亿元,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比例提高到不低于70%。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积极探索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两校共处置成果19项1.5亿元。四是强化责任落实。全面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分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单位三类,制定《人才工作督查考核细则》,从组织领导、政策创新等5个方面32个小项进行量化评分,考核结果向市委汇报并向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反馈,不断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
突出重点工程 着力集聚高端人才
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一是坚持向上争取抓承接。主动对接中央和省重点人才工程,对引进或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百人计划”专家,给予50万元、30万元配套资助,对“千人计划”领衔的创业团队,给予100万元配套资助。2016年,全市新增各类国家“千人计划”30人、国家“万人计划”29人,入选省重点人才工程的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二是坚持对内整合抓统筹。整合科技、人社、经信等部门力量,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全面实施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庐州英才和庐州产业创新团队培养“双引双培”四大计划,同步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其中,市创业领军人才最高可资助500万元,创新领军人才最高可资助100万元。去年,成功引进32名领军人才、41个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遴选培育34名庐州英才、38个产业创新团队,支持资金1.27亿元。三是坚持往下延伸抓指导。指导县(市)区、开发区结合发展定位和产业特色,开展人才品牌创建活动。共遴选出合肥高新区“江淮硅谷人才集聚计划”等26个人才品牌,进行重点培育。新站高新区实施“显示之都团队培育计划”以来,姚力军、裴世铀等9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携带重大项目先后落户。
突出以用为本 着力打造平台载体
致力打造以协同创新平台为引领,以产业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以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一是聚焦“创新”建平台。建成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十多个协同创新平台,以全新的机制推动研发、人才、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其中,中科大先研院实行“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的“三无”体制,全面落实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引进模式,已与英特尔等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共建43家联合实验室,集聚高层次人才近1000人。目前,正围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力打造超导核聚变中心、国家量子中心、大基因中心等7大创新平台。今年3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基因中心——费里德·穆拉德诺贝尔奖工作站”正式挂牌,这是安徽省引进的首个诺奖得主领衔的科研团队。二是聚焦“创业”建平台。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全市已建成孵化器37家,其中国家级8家,在孵企业1956个,从业人员2.4万人;建成科技创业苗圃、梦工厂等众创空间49家,其中国家级11家,集聚创业团队910个、创业人员近8000人。三是聚焦“产业”建平台。坚持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互动,推动人才向一线流动、向企业集聚。围绕现代显示、公共安全、语音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了12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聚研发人员1000多名。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在引进惠而浦等牵动性项目时,同步引进高水平研发中心。目前全市各类研发机构达1291个(其中院士工作站33个,博士后工作站84个),较五年前翻了一番,共集聚研发人员2.3万人。
突出配套服务 着力优化人才环境
注重从人才最关切的安居等问题入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一是完善精细化的生活保障体系。出台了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办法,由政府主导建设高品质人才公寓,以特惠价格定向配售或出租给相关高层次人才,其中对国内外顶尖人才最高可提供220平方米住房。目前,合肥高新区、蜀山区等7个地块共502亩土地成功拍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此外,15年一贯制的中加国际学校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已投入使用,离子医学中心等高端医疗机构建设加快推进。二是健全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全省率先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吸纳北京外企、上海寅特尼、苏州英格玛、安徽皖信等15家省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入驻,提供从高端人才猎头到普通员工招聘、从员工培训到人才测评、从人才派遣到人事外包的“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围绕服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学习借鉴上海浦东国际人才城做法,启动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选址高新区,打造集人才成果展示、高端人才服务、创业项目孵化、资源共享交流于一体,融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三是探索社会化的管理服务体制。积极探索人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成立了合肥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市及各县(市)区、开发区人才协会共吸纳会员1247人,协会秘书处实行实体化运作。通过举办论坛、沙龙、调研、咨询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协会团结人才、凝聚人才、服务人才的积极作用。
新闻推荐
昨天,在蜀山区井岗镇通用机械研究所宿舍区,工作人员正在为企业退休人员进行人脸识别,认证养老待遇资格。今后无论身处何方,企业退休人员只要通过手机或相关网站“刷脸”,就可以完成资格确认,领取养老金...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