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教授老而有为 倾力研究儿童教育
郑敬畴每天读书看报,学习脚步不停
郑敬畴的一生丰富多彩,用一个字总结:值。十几岁求学年纪,家贫打工奔小康;研究外国文学,成绩丰硕;坚持锻炼,活力不减当年,开汽车;四处举办“生存学”讲座,十几万字的新书即将出版。
育人需要逆向思维
郑敬畴做过很多工作,“老师”这个职业时间最长,感情也最深。2012年,时刻陪伴小孙子成长的他关心儿童教育,思考社会与教育、家庭与教育、个人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为此写过很多篇文章,刊于各大报纸杂志,如今结集成书。他关注热点问题,如什么是中国教育的“顽瘴痼疾”?防止少年儿童玩电子产品成瘾的妙方是什么?人生应该结交的两个终身好朋友是谁?“异类教育”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爱小孩,懂教育,思虑深远。
记者走进郑敬畴的家,窗明几净,书柜上满满当当全是书。“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百岁老人能干啥?”郑敬畴坐在书桌后,微笑着和记者聊天。是啊,杨绛的《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梁漱溟的《东方学概观》,费孝通的很多论文,当时写作年纪均超过90岁。前面三位是文化名人,还有一些普通人,年老依然笔耕不辍。阜阳市董彝今年99岁,每天坚持写作已出版12本畜牧疾病治疗专业书籍,达300万字。前段时间非常红火的美国摩西奶奶,71岁拿起画笔。101岁去世时,留下了1000多幅油画作品。
“我们要用逆向思维看当下的教育。所有父母都想让孩子考清华北大,却没人关心如何让孩子到90岁依然保持旺盛的创造力。” 郑敬畴对教育有独到的思考。人,来到世上,最重要的,同时有益于人一辈子的学问是什么?他教了一辈子书,以前固守祖宗的“传道、授业、解惑”——在社会商业化色彩浓厚的今天,看到“道”被淡化,“业”变味,“解惑”变成“成事”。“单纯的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本领是不能画等号的。”83岁的郑敬畴的人生是沉积岩,一层一层都是故事。他的结论是,人生最重要的学问,是学会生存。
痴迷外国文学著作颇丰
1940年,郑敬畴出生在安徽省庐江县。在合肥市五中上学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他不想让父母为难,于是自谋出路。他捡断铁丝、碎玻璃、麻绳头和废旧纸,去卖废品,换来香喷喷的大米饭,填饱少年的辘辘饥肠。由于常在市场跑,很快他找到了第二份兼职。上世纪50年代搬运物品都用平板车,上坡不易。郑敬畴用稚嫩的肩膀帮助平板车上坡,师傅总会丢下1分钱。紧接着,挖土方、砸石渣子、在码头装货、沿街叫卖冰棒,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要能糊口,他都干。钱越挣越多,吃饱穿暖外,有一次,他还寄了10元钱回家。
他经常请假去挣钱,收获颇丰,但成绩依然很好,高中毕业考上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上班后干“政工”,后调入淮南师范学院,当辅导员。他主动请缨,到外地进修苦读一年后,回来兼教外国文学。
聪明人都会下笨功夫。他自知外国文学功底差,不敢不加倍努力学习。疯狂地读书,凡国外一流作家的代表作品,熟读后写故事梗概,经典名句,抄录背诵。走上学习和研究外国文学的“道”,改变他固有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他为人行事的准则——在社会价值序列中,人的尊严是摆在第一位的。
1984年,在青岛召开的全国外国文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郑敬畴提出评价外国文学作品要从实际出发,套话空话不相干的话可以不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赢得教授们的阵阵掌声。他历时三年编写了《外国文学一览作品表》,不仅让华兹华斯、肖洛霍夫等名字和作品“登堂入室”,还撩开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面纱,请他们登上欧美文学的大雅之堂。这本书在普通高校、电大、成人高考中产生巨大影响,几乎人手一册。从教多年,他主编教材及校园文化类图书十多本,发表论文十多篇,随笔十几万字,并且两次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钻研认真的劲头,是成功的必要且充分条件。从门外汉到著作颇丰的老教授,他保持着长期学习的习惯,不曾懈怠。这也让他收获到生命的馈赠。
顿顿饿餐餐香
郑敬畴并不像耄耋老人,手脚灵便,耳聪目明,皮肤光滑白皙,面容已老未见老,头发半黑未全黑,一口整齐的牙齿,雪白干净。郑敬畴看老友们相聚谈论的话题,无外乎“访旧半为鬼”“相悲各问年”,他有感而发,写《蠢笨与睿智并存》。人到老年,大脑退化,机体衰败,这是生命运行到终点的一般轨迹,但不是人类所有生命都应遵从的铁律。向中医学习,发现生命的规律,生命会更加健康。“吃饭不吃饱,饥饿是良药,肠中清才能餐餐香。”他不爱在外吃饭,在家一顿一小碗主食,青菜和肉类皆有,佐以水果。
人老了,不仅警惕身体机能的退化,更要善于发现生命力旺盛的积极面并发扬光大。即使老病缠身,依然鼓起勇气去抗争。郑敬畴吃高血压药24年,服降糖药也16年,血糖血压控制得很好,内脏主要器官依然健康。郑敬畴40岁开始锻炼身体,寒暑不辍多年,65岁拿到驾照,上午在外奔忙,下午在家阅读报刊,抄录资料,写文章,然后外出锻炼身体。晚饭后,看电视,含饴弄孙,10点上床睡觉。
本文以郑先生《蠢笨与睿智并存》一文的最后一段话结束,和“爸爸、妈妈”们共勉。
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激昂兴奋地不断迎接新挑战,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生最为可贵的品格,而这一点是不应该区分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黄琼
新闻推荐
1.学党史办实事用民政“温度”让群众生活更有质感(市民政局机关党委)2.首次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社会救...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