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铜陵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发展的对策研究 □铜陵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课题组
铜陵在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必须聚焦“智造新铜都、生态幸福城”城市定位,聚力创新驱动、创业强基、创优提质、创富惠民,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一、突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要强化应用型的科技研发。要加快建设完善铜陵先进结构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以铜陵有色公司现有技术力量为基础,创新构建资金投入、知识产权权属和利益分配机制,联合中南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整合带动上下游优势企业共同参与建设,为促进先进结构材料(铜基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源头技术供给,支撑铜陵以铜为主导的新材料工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要突出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铜陵以材料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铜基新材料尤为突出,这是铜陵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产业体系分工的角色定位,是铜陵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因此,铜陵要突出同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工业类大学建立紧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以高定位建设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加速建设国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加快促进以铜产业产品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产品升级,努力把铜产业做成中国的地标产业。
三要抓实皖江中心新一轮三方共建。改革皖江中心管理体制,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区域的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成创新联合体。推动公司化改造,努力把皖江中心建设成为“需求引导、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研发转化体系健全、高效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平台的子系统,建设成为铜陵企业由生产型向研究型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点,建设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科研人才团队引进、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的创新基地。
四要谋划构建铜陵科技城。从长远考虑,要以西湖新区区域为项目平台,高标准建设铜陵科技城,使铜陵科技城与市经开区、市高新区实现良性互动,再造一个新铜陵。建设科技城是国内外先进城市不断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的普遍选择, 已涌现出一批成功典型。铜陵应该积极借鉴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 结合本地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铜基新材料,打造铜陵新材料科技城,积极构建新一轮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突出创业强基,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要全力推进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对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加快铜加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半导体、特色装备制造、5G、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发展,高质量推进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要素配置能力,促进城市精明增长。稳健运营B型保税物流中心,积极争创综合保税区(含江北港区),发挥“铁转水”“公转水”“水转水”“水转空”多式联运作用,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要把大力发展半导体材料作为铜陵新材料产业的重点,甘当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配角,主动深化产业配套,努力形成铜陵新材料产业集群、铜陵港与铜陵综保区相互融合的联动发展新格局,力争在长三角产业链和供应链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要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要发挥铜陵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铜基、铝基、电子、稀贵金属、钢铁等金属及化工、建材等非金属新材料产业,甘当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配角,主动深化产业配套,如建立以安徽环渤湾高速钢轧辊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耐磨高速钢辊环及其制备制造类专精特新示范区、以铜陵三佳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类专精特新集群等,使铜陵成为长三角乃至中国的新材料供给基地。
三要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铜陵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工业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不够多、县区(园区)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经济总量不太高。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就是要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再创铜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要力促外部优质资源与本土企业的嫁接。突出主攻以铜基新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精细化工产业、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为导向的绿色建材和建筑产业、体现铜陵特色优势的专用装备产业等,努力让这些产业的本土骨干企业成为“双招双引”主力军,加快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使“双招双引”更精准、更有效。要开展县区“创新创业”比学赶超。实施“雏鹰行动”“雄鹰行动”,大力引导广大“雏鹰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快培育形成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式的“雄鹰”。抢抓北交所成立战略机遇,整合各方资源,借助“皖字号”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直通车”平台,推动铜陵兢强电子、铜陵市华创新材料、安徽迪诺环保新材料、安徽铜都流体科技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北交所首发上市。
三、突出创优提质,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要融入合肥都市圈。铜陵应抓住我国培育新一轮都市圈的机遇,通过引江济巢东西两线连通合肥,北向加入合肥都市圈公铁交通圈,江北港区发挥通江达海的桥头堡作用三条主线融入合肥都市圈,加快合铜发展带建设和横埠工业园与合肥庐江高新区配套发展,打造普济圩农场“合肥都市圈”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努力使铜陵成为合肥科创的分中心、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和重要成员之一。
二要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客户思维、用户体验”,全面落实企业诉求闭环管理和全程响应机制,完善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服务企业机制,提供“顶格服务”,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和活力,大力培育和扶持企业。从“办成一件事”入手,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企业“一次不用跑”或“最多跑一次”,“一网一门一次”政务服务改革,做实“四送一服”和精准服务企业,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承诺即开工”“多规合一”等有效做法。探索政策“免申报”兑现机制,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
三要构建党政企沟通长效机制。建立民营企业家参加重要会议制度、构建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畅通民营企业家有序参政议政渠道。大力培育和发展商会等社会组织,构建党政企沟通桥梁,开展“四送一服”和民营企业大走访,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打通民营企业发展“最后一公里”。着力发挥协会、商会、学会作用,特别是发挥它们在“双招双引”首位工程中的自身优势和独特优势。
四要探索建立政府庸政懒政公示机制。全面推行说“不”提级管理制度,探索设立“办不成事”受理服务窗口。对于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府部门或公职人员不当行为,定期通报,以便各部门警示教育。丰富“铜陵政企通”服务功能,进而努力形成促进发展“亲”、落实政策“清”,解决问题“亲”、纪律规矩“清”的亲清政商关系。
四、突出创富惠民,创建高品质生活
一要全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地建设。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努力把铜陵建设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示范地。
二要全力推进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瞄准与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互联互通,加快推进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北沿江高速无为至安庆段、合枞高速公路、G50沪渝高速铜陵段扩容改造和江北港铁路专用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商合杭高铁铜陵联接线、宣铜铁路,谋划铜屯铁路,努力打通皖赣、皖浙线通道,进一步发挥黄金水道功能,做强亿吨大港,加快构建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大交通格局,形成“三纵三横”综合运输通道(三纵:德上运输通道、京台运输通道、合福运输通道;三横:南沿江运输通道、北沿江运输通道、长江航道),努力将铜陵打造成为皖江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和长三角地区重要交通节点城市。
三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循序渐进,产城融合深入推进,城市品质稳步提升。5G网络率先实现全覆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中心城区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跨江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新城、南部城区、特色小镇、重点镇和特色专业集群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
四要注重发展民生。要着力解决结构性民生问题。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要着力实施普惠性民生工程。聚焦富民增收,普遍增加城乡居民的“显性财富”。努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打好“聚焦富民”主攻仗,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聚焦基层基本,普遍增加群众的“隐性财富”。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课题组成员:市委政研室方元、徐峰、方婧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日前,合肥市2021年度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任务提前完成,为“十四五”期间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