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藏粮于地”的战略担当 安徽省4950万亩高标准农田为端牢饭碗奠定坚实基础
深秋时节,在庐江县郭河镇,平整后的农田成片相连,机耕道、排灌渠纵横有致,一派喜人的丰收场景。丰收的背后,高标准农田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徽是粮食主产省,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省份。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5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6.1%,为全省粮食生产“十七连丰”、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望天田”变成“高产田”高标准农田扛起粮食安全重任
霜降之后,在庐江县郭河镇稻田里,种田大户们正趁着晴好天气,开足马力抢收成熟稻谷。该镇种植大户王士照今年种植了2100多亩的一季粳稻,现在采用机器收割,如果天气晴好,月底就能完成。
“现在每天要收割六七十亩水稻,今年9月白天温度高,特别适合稻谷生长,结实率高。目前来看,平均每亩干稻1300斤,比往年增收80~100斤。”王士照介绍。
在庐江县泥河镇竹元村,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的农田平整、小田改大田、田间道路畅通,“改造后方便了机械化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10%~15%。”安徽蔬语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夏伟清介绍。
庐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光和表示,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昔日地块零散、产出低下的“望天田”变成了成方连片、效益增加的“高产田”。平均每亩地能增产粮食30~60公斤,每亩用水量比原先的农田减少12%,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约10%。
庐江的这张“成绩单”,只是安徽省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农业大省,安徽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抓手。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5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6.1%,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平均亩产增加100斤以上,为全省粮食生产“十七连丰”作出了积极贡献。
颠覆种田“土”印象科技为现代农业装上“智慧大脑”
土壤墒情仪、智能灌溉闸、虫情监测器……走进天长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种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印象。凭借高科技的加持,在高标准农田里种田,可以提前对病虫害和土壤墒情进行介入干预,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
在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内,大屏上展示着智慧农业的运行后台,平台板块包括水稻精准生产管理、农产品网上展厅等9个板块,可以看到产业园内高标准农田作物的实时生产情况。
在产业园农田一角,一台远程农田自控闸门设备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恒田介绍,打开手机软件,可实时看到稻田里的水深,点击手机就能远程控制闸门开关,“以前仅凭经验种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哪块田缺水了,是否要追肥,虫害情况怎么样,在手机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安徽省充分发挥科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在芜湖市峨峤镇的2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除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安装了虫情测报灯、土壤墒情仪、智能灌溉设施等数字农业设施,可以实现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状态全方位综合感知。
根据2021年度全省农田建设任务安排,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30万亩,以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周洪
新闻推荐
○朱一啸国庆值班本报讯国庆,对于消防员来说,和往日并没有不同。出操训练、出警执勤是他们的每日常态。今年,是合肥...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