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悠远的庐州韵味 庐州千年古村落的文化符号(一)

合肥晚报 2021-05-14 00:53 大字

○黄水井

○黄屯老街依山傍水

○曹魏三朝元老刘晔雕像

○二龙盘珠

○二龙街

○黄屯龙灯

○古城楼遗址

○白燕墩遗址

○大古城遗址

○黄屯老街

○龙门寺旧址

一个村庄,因为有了古井、古庙、古树、古戏台而有了灵魂;因为有了村民生生不息的守候焕发了生机;因为有了千百年历史的延续,丰厚的文化积淀得以传承。厚重沧桑的黄屯老街、游人如织的二龙街、古韵悠长的古城村、秀美雅致的车王集……这些庐州传统古村落历经千年时光的雕琢,已成为一笔笔丰富璀璨的文化宝藏,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庐州魅力风情。

黄屯老街:独特风貌可媲美徽州古村落

很多中外游客都知道黄山脚下有条屯溪老街,其实在合肥市庐江县也有一条老街,其年代久远,独具韵味。2015年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中,庐江县龙桥镇黄屯老街就名列其中,凭借保存完好的独特风貌,可与徽州古村落相媲美。

黄屯老街,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青条石的街沿,鹅卵石的街面,青瓦粉墙的街市……在这里不仅能见到特色竹器手工作坊、铁匠铺、木匠铺,还能吃到地道的传统美食,欣赏到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黄屯老街是合肥境内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老街。

黄屯,因东汉农民起义军首领黄穰屯兵于此而得名。史料记载,黄穰起义发生在东汉灵帝光和三年(180年),这也是东汉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于桓、灵也。”

黄穰起义规模宏大,影响极其深远。据《后汉书》(卷三十一)中记载:“会庐江贼黄穰等与江夏蛮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拜康庐江太守。康申明赏罚,击破穰等,余党悉降。”

后人为纪念黄穰,将黄穰当年屯兵的地方称为“黄屯”,渐而成为地名。当年黄穰以山洞为帅府,将帅旗(杆)屹立府前山峰,后人称此峰为帅旗峰;义军安营扎寨之地,名黄城寨;每日于山冲演习操练,长约十里,地名为“黄演冲”等遗迹、遗址,遍及黄屯境内。

生长于这一方水土的人代代相承,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以黄屯老街为中心的整个黄屯地区村落群,方圆十几里,其中既有人文角度的移民文化和古迹文化,也有地理角度的山水文化与植被文化;既有工艺角度的建筑文化和雕刻文化,也有文艺角度的说唱文化和娱乐文化;既有民俗角度的年节文化和敬祖文化,也有民生角度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

这里吴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黄屯可以说是一本古书,值得深挖、研究的内容众多,且意义重大。

步入街巷,缓步于青条石铺就的巷道中,仿佛走进了徽州古村落,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青瓦粉墙,每隔三四间房屋,屋顶之上一道道马头墙与蓝天白云呼应,极具美感;不宽的街巷两边店铺林立,各家的幌子迎风招展,铁匠铺、竹器铺、早点铺、理发店比肩而立,这些店面有些破旧,可骨子里传递出的古朴感却总叫人留恋;店面的经营者大都是手艺人,年岁写在他们鬓角的花白中,提及老街千余年的历史,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洋溢出自豪感。

黄屯老街目前尚保留明、清建筑100余间。这幢幢古宅经历风霜日晒雨淋,傲然屹立,向世人传递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据上世纪70年代黄屯境内出土的“马氏碑”记载:明天启年间,黄屯街道是东西向的,明末清初形成半边街,时有人口1200多人。雍正八年一场大火将黄屯老街大部分民房吞噬。之后,黄屯老街重建,并改为南北走向,长约300米,店面近200间。上世纪80年代以后,黄屯老街迎来了发展高峰期,老街的南北两面各建了一条长街,与老街形成“工”字形,街区面积扩大了四五倍,人口也急剧增长,现黄屯老街共有居民1500余户,人口5200余人。

明代,黄屯为庐江九镇之一;清代,黄屯为庐江十二镇之一,说明黄屯当时的地域范围比2005年黄屯并镇之前要大得多。到民国后期及新中国成立后,黄屯的地域范围基本固定下来。

2005年,黄屯乡与缺口镇合并为龙桥镇,黄屯乡的名字从版图上消失,但记忆仍留在黄屯人心中。

老街是闻名十里八乡的竹器之乡。位于庐东南山区和水乡交接处的老街,周围群山环抱,山峦叠翠,竹木葱茏。独特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当地商业和手工业的异常发达。老街大多是商人和手艺人,尤其多的是加工竹器的手艺人。他们大都住在街边,打垫子、扳竹床,大老远的人们都知道:本钱轻,上黄屯。

老街人最自豪的是黄屯龙灯。黄屯龙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起源于东汉末年。时起义军领袖黄穰的女儿正月十三出生,黄穰想举办筵席庆贺,可正月十三是杨公忌日,唯舞龙可以消灾,于是便决定舞龙灯。可谁见过龙呢?只有龙拱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寨基山就是昂起的龙头。于是便按龙拱山的模样扎起了龙灯,因此黄屯的龙灯是一拱一拱的。

农历正月里,是老街人最闲的时候,舞龙灯便成了老街人的头等大事。每年腊月,牵头人便早早地通知各家各户出钱凑份子,扎龙灯。龙灯分老龙和子龙,青壮年舞老龙,还要请街上最有名望的老人牵龙须;十五六岁的孩子舞子龙,子龙舞到哪家,哪家的主人便要放爆竹,算是接灯,末了还要包上一些喜钱,以祈求来年的好运。

黄屯,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名字,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地方,她从千年烟尘中走出,揭开神秘面纱,将悠久厚重的历史、悠长迷人的故事和古朴靓丽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供人瞻仰、探寻、徜徉、叹息、思索和倾慕。

二龙街:因两位皇帝的传说而得名

曾入选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二龙街,因传说两位皇帝避难于此而得名。

“二龙街”原是三河古镇老城区东南的一个古村落,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幼年赵匡胤、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兄弟“跑反”在此避难,留下了“二龙桥”“二龙街”“黄水井”“黄道”等美丽的传说。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接着,赵光义又继承兄位,做了皇帝,因此,这个古村落便被三河古镇的人们定名为“二龙街”,定名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村落一直叫“二龙街”。

1976年,杭埠河改道,将二龙街一劈两半,一半存在河南,一半存在河北,街中心一段沉入河底。因改道诞生了一个新圩,二龙街被更名为新圩村,1991年大水后新圩村又更名为二龙村,2000年再更名为三河镇二龙街居委会,2013年被县民政部门更名为“三河镇二龙街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是三河镇古城区的南大门。

近年来,随着合肥市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三河古镇已成为5A级景区,二龙街也已是游人如织。

三河古镇古城墙边东南角一带,原先都属于二龙街范围之内。如今,这里成为美食特色街区。这里的房屋大多是年代久远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之间,则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巷。小巷的路面用石块垒成,虽不平坦但仍完整。小巷两边的房屋里大多经营着饭店生意。不少游人在三河古镇游玩后,都会选择来到这里用餐。

除了美食街,二龙街辖区内还有一座桃花岛,这座桃花岛在杭埠河和丰乐河交汇处,是三河一处美丽的世外桃源。桃花岛呈三角形,占地300亩,其中水面70亩,水潭四周堤上建有桃园、葡园。三四月桃花盛开的时候,岸上花朵红艳,水里花影摇曳,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作为千年古村落,二龙街流传下来的民俗绝技也有不少,“二龙盘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南宋至今,每年春节或二月初二,三河地区都有大型龙灯“二龙盘珠”在民间演出,2012年龙年盛世,三河镇人民政府拨款2万元指定二龙社区排练大型龙灯“二龙盘珠”,并任命三河民间老艺人胡益定担任总编导。胡益定精心设计了“二龙登位”、“二龙戏水”、“二龙眠床”、“二龙盘珠”、“二龙腾云”、“二龙归潭”等舞龙动作。二龙街的大型龙灯“二龙盘珠”于2012年1月15日(农历腊月二十二)在三河万年台的民间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首次登场,受到外界的一致好评。

《小辞店》是庐剧的经典剧目之一,唱的正是明末清初发生在二龙街的一个流传百年真实而又凄美的故事。当年这个戏在三河古镇演出后十分轰动,备受广大戏迷的喜爱。丁玉兰、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演员都在三河古镇演过《小辞店》。现在的二龙街人,特别是老年人仍然喜欢看《小辞店》,时而还能自己唱上一段。毕竟《小辞店》取材于二龙街,唱的是二龙街的事、二龙街的人,令人心生亲切感。

古城村:芳草丛中藏汉代县府遗踪

曾入选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合肥市长丰县古城村,位于陶楼镇北部,东临陶老坝水库,西接龙门寺水库,水资源充足,是个宜居宜业的丰饶之地。其地名的产生,顾名思义,因一段古城墙而来。古城村以其幽思千载的历史建筑,以其灿烂古朴的人文历史,以其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诉说着古色古香的悠悠过往。

古城村原属成德县府,于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属扬州刺史部九江郡。三国时期,为魏淮南郡成德县;东晋时期成德县被废除;南北朝时期,初属南朝宋、齐、梁的豫州梁郡、陈留郡、安州定远郡,后属北朝齐的扬州淮南郡、合州汝阴郡、西楚州钟离;唐朝时,属淮南道;宋朝,属淮南西路;元、明期间,初属安丰路之寿春、定远,庐州路之合肥、梁县,后属凤阳府之寿州、定远,庐州府之合肥;清代属凤阳府寿州。

古城村这个地方,曾经是县政府机关所在地,在当时它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因东晋时废除县制,城市实体完全消失,城市功能随之不复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在这里的,已全部是农民,小城最后成了农村,村落由此形成,一段成德古城墙成就其名。

古城村境内有两道形似城墙的高岭和一片占地约百亩的高台,据考证属汉代成德县城遗址,距今已有约2100多年的历史。

古城的建筑始于西汉,败于东晋。目前,作为城市建筑的印证,最有价值的就是古城墙遗址,留存最完整的当数成德县南城墙,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残存城墙高0.9米,宽2.3米,东北角有一片占地约60000平方米的古城楼遗址。

千年历史沿革,原古城不复,然其遗址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与乡野之间的龙门寺、迎水庵等遗址,引人遐想。

在龙门寺水库东边,有一个隆起的土丘,上面植被茂密,这里就是龙门寺遗址。龙门寺本名龙鸣寺,相传清朝中期,连年干旱,当地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建立寺庙供龙,取名龙鸣寺,寓意龙抬头鸣叫,自然离下雨不远了。龙鸣寺建好后,果然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当地百姓的日子日渐殷实,读书的孩子也日渐增多,后来出了不少读书做官的人才,龙鸣寺最后被百姓叫做龙门寺,寓意“鲤鱼跳龙门”,希望更多的孩子成才。此后每逢正月十六,这里都有庙会,人们聚集在这里,烧香拜佛,许愿祈福。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修建了一个中型水库,取名龙门寺水库,如今这里已成为生态观光旅游的景区。

龙门寺迎来了水,迎水庵迎水而建。迎水庵清初建成时二进四开间,门向正南,迎水而立。庵的大门正面对着流淌不竭的清澈溪水,环境优美。旁有合抱皂荚树十余株,古黛参天,浓青覆地。有群群白燕筑窝,白燕墩由此得名。

古城地处江淮要冲,历史悠久,乡土文化丰富。古城境内民俗文化门类繁多,人文角度的移民文化、古迹文化,地理角度的山水文化、植被文化,工艺角度的建筑文化、雕刻文化,文艺角度的说唱文化、娱乐文化,民俗角度的年节文化、敬祖文化,民生角度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一应俱全。

江淮地区特色民间娱乐文化花鼓灯、舞龙、狮子舞,以及庐剧、京剧、推剧和黄梅戏流行于境内。这里的衣食住行等均具有地方特色,饮食方面主食以大米为主,一日三餐,牛肉汤、烧饼、春卷,早点品种丰富。逢婚丧喜庆,宴席则更为讲究,八大碗,十余碟,碗为烧菜,碟为凉菜、炒菜;祭祀文化独特,按祭祀对象分为祭拜神灵和祭拜先人两类。

千年古城,地虽小却名人辈出。古有曹魏三朝元老刘晔,他年少知名,佐世之才助魏武扫荡群雄成三分天下有其二之霸业;唐末杨行密于江淮举起割据大旗,奠基吴国,被誉为“十国第一人”;清初合肥相国李天馥,官至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为官期间“激浊扬清”、“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深受康熙皇帝器重。近现代名人有范鸿仙、龚澎、马曙、陶有亮等。

穿过千年历史的云烟,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古城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古城村利用水资源充沛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如今的古城村,春来桃花烂漫,夏来桃李盈枝,秋天葡萄上市,冬季草莓飘香,一年四季,花果不断,美景常在。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翻耕紫云英 绿色种水稻

4月20日,庐江县白湖镇白湖社区的万亩紫云英开始翻耕,为水稻绿色种植施足底肥。近年来,庐江县结合高标准农田和美丽...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