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高精度定位能力突显 千寻位置1小时内还原安徽受灾实况

澎湃新闻 2020-07-28 14:41 大字

4次飞行, 340多公里航程,3034张照片,覆盖33.2平方公里的受灾实况。

这是搭载了北斗高精度时空智能服务赋能无人机在抗洪一线的作业记录。四次飞行及时还原了安徽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的受灾状况,为防汛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大地提升了效率,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7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情严峻,多地农田、房屋被淹,居民财产受损。在争分夺秒的救灾一线,北斗高精度定位、云计算大数据、无人机航测等高科技“神器”各显神通,为抗洪防汛赢得宝贵时间。

澎湃新闻从千寻位置了解到,7月23日,在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的指挥下,千寻位置的两位工程师奔赴合肥,抵达合肥后的当天,搭载千寻位置北斗高精度时空智能服务的无人机就第一次起飞。经过四次飞行,工程师们以340多公里的航程,3034张照片,拍下了 33.2 平方公里的受灾实况。现场航拍实景图与原始卫星图对比

现场航拍实景图与原始卫星图对比

结束飞行后,工程师紧急对照片数据进行处理,将无人机拍到的高精度受灾实况图和受灾前的卫星图进行比对,快速评估受灾区域范围,精确测量决堤口的位置和长度,并快速发现受灾区域高压线塔被淹没和民宅被洪水彻底围困的情况等。整个过程仅用时1个多小时。

与此同时,无人机航摄的数据被同步上传至云端进行三维重建,3小时内完成处理,速度比普通工作站快了8-10倍。三维模型不仅能预测水位上升后的民宅淹没区域,还能计算出填满决堤口需要的土方数量。这些都为救援组织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指导。救援人员现场查看三维模型图

救援人员现场查看三维模型图

和传统的无人机航测不同,搭载千寻位置服务的无人机可以进行实时厘米级定位,免除现场搭建基站,为抗洪救援赢得宝贵时间。千寻位置时空智能服务的无人机

千寻位置时空智能服务的无人机

之所以能快速还原信息,并搭建三维模型,得益于千寻位置背后的技术支持。据了解,千寻位置在全国建设了2600多座北斗地基增强站形成“全国一张网”,并基于自主研发的时空智能算法,可以为全国的用户快速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服务。

随着抗洪救灾进入关键阶段,千寻位置可以为参与抗洪救援的各类物联网终端提供统一的时空基准体系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让防洪抗汛变得更高效,为救灾减灾提供科技保障。(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安徽庐江一地开闸分洪 蓄洪水量可达4800万立方

据安徽庐江县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微聚庐江”7月27日消息:“开闸!”7月27日13时45分,随着一声令下,在裴岗联圩裴河段5台挖掘...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