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复” 台企高抬 本报记者独家揭秘,疫后合肥台企快速复苏的背后故事

江淮晨报 2020-07-23 00:44 大字

省台办主任刘泉调研康桥国际学校(合肥校区)。

市台办在庐江县台创园实地考察。

市台办负责人赴京拜访两岸企业家峰会秘书处。

生产线机器轰鸣、项目建设场地热火朝天、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合肥台资企业迎来了复苏。

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

合肥市台办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复工复产、招商引资,将“六稳”“六保”工作落到实处。

抓稳新机遇,汇聚新动能,台企在肥发展向好态势明显。

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台企(含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100%,集成电路产业台资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

复工复产为台企送来“雪中炭”

7月20日,在安徽天星金属工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伴着机械轰鸣声,员工们正加班加点忙碌,压模、抛光、上色、包装……一道道生产流程井然有序,企业全面进入复工复产状态。

然而,5个月前,这家庐江县规上台资企业一度受疫情影响,生产陷入停滞。2月24日该公司一批重要生产原料受疫情影响滞留,造成企业无法复产。

得知消息后,市台办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带队赴鸿兴物流园协调。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协助下,2月25日下午,天星公司的物资得以放行,企业生产问题迎刃而解。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困。

为帮助台企顺利复工复产,市台办迅速行动起来:深入企业送政策、摸困难、问需求、听建议,引导和帮助企业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缺口罩等防疫物资:市台办防疫物资协调组,协调相关部门,在疫情之初就为合肥顶津食品有限公司、合肥旺旺食品有限公司等台资企业解决4万余个口罩及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后又争取来的12万只口罩,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部分产品出现滞销:在市台办的助力之下,台湾品牌馆开展了线上推广,来自台湾原产地的酒、茶叶、零食等商品上架到招来宝积分平台,将台企商品推荐上线至省内各金融单位的采购平台;

信息掌握不及时:市台办克服人手紧张、工作量大的不利因素,紧急编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台湾同胞服务手册》,这是省内首本面向台胞的服务手册。手册不仅包含新冠病毒常识,还包括疫情公告、防疫知识及疫情防控期间涉台企业有关政策和法律问答等,内容详实细致,手册发放1800余册,受到了台胞的欢迎……

纾困救急,给企业送来“及时雨”、“雪中炭”。

“市台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省台办的指导,在资金、用工、政策兑现、驻企帮扶等方面,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台企的支持力度,坚持以政策让企业暖心、以服务让企业贴心、以行动提振企业信心。”市台办投诉协调处处长曹青红介绍说。

政府有担当,企业有信心。

一件件贴心务实的暖企举措,让台企复工复产吃下了“定心丸”,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

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台企(含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100%,集成电路产业台资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

招商引资变局中寻新局 推进台企项目落地

7月14日下午,正在建设的合肥东部新中心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台湾弘辉集团邀约漳州、泉州、上海台协会负责人及部分台商,赴瑶海区考察。

实地调研、开座谈会、话发展潜能、讲服务政策……在双方深入了解后,考察团一行表达了强烈的投资意愿。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把丢掉的市场夺回来!”市台办全力以赴抓重大项目促有效投资,把面临的机遇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疫情初期,面对既不能走出去招商,又无法请进来洽谈的窘境,市台办精准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开展不见面招商。

以“云”为桥、见“屏”如面,市台办通过网络媒体、电话、微信、视频会议等多种方式,通过“不见面招商签约”、“线上服务”等模式,进行网上谈,实行云招商,做到招商力度不减。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缓解,市台办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招商小组精心安排台商来肥考察行程,重点项目请市领导会见推动,力求台商来肥有收获,力求项目有良好开端。

“请进来”,也要“走出去”。

今年上半年,市台办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前往北京,拜访国台办、全国台企联及台企台商,接下来还将前往上海、杭州招商引资。

瞄准重点领域,提高招商质效。市台办根据合肥市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将招商小组分为6个招商小分队,分别盯紧集成电路产业、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开展精准招商。

政府的主动作为,更坚定台商扩大投资决心,一批批招商引资项目相继在合肥落地生根。

暖心携手合台深情演绎“两岸一家亲”

“情系同胞,尽心尽力,锲而不舍,隆情高谊,不胜感激。谨制此状,敬表谢忱……”6月17日,台胞郑淑珍给合肥市台办送来一封感谢信。

郑淑珍的父亲是长丰人,后去往台湾,去世时没能与故乡亲人再见一面成为终身遗憾。作为女儿,郑淑珍怀揣着父亲的叮嘱与割舍不断的亲情,踏上了来肥寻亲路。最终,辗转之下,经多方协调,圆了他们一家期盼多年的寻亲梦,血脉亲情重继。

纸短情长,这一封感谢信承载台胞对合肥人民的“满满情意”。

在民间,合台两地亲情血缘相连。而翻开历史,两地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纽带。

除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是合肥人外,在台湾,包公被民众恭称为“司法之神”,建有10余座包公庙,包公文化跨越海峡两岸,深深地扎根在台湾,包公园也成为合肥继刘铭传故居后第二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文缘相承。如今,合肥已成为越来越多台湾人的第二故乡。

两年前,台青洪志成、孙德玲夫妻入驻了安徽合肥罍街的台青创客中心。在这里,他们经营着一家台湾特色甜点饮品。“来合肥创业的初衷,就是想把自己喜欢的台湾味带到大陆跟朋友们分享。”孙德玲说。

承办皖台青年志愿者交流营活动、皖台民间舞蹈公开赛、举办海峡两岸祭拜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创意比赛等特色品牌活动……近年来,合肥与台湾之间的交往互动频繁,在互相携手中,“两岸一家亲”频繁在合台之间深情演绎。

疫情期间,得知台企缺少防疫物资,市台办积极协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等方面难题;当市台协发出捐赠倡议后,广大台胞快速响应,多方筹措,捐款捐物120余万元……

疫情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两岸同胞互助互爱,共克时艰,血浓于水的深情。在这个寒冬,留给彼此深深的温暖和感动。

“合台之间的交流交往,紧密了两地的联系。他们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合肥的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推荐给家人和朋友,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愿意了解合肥,走进合肥,选择合肥。”市台办主任吴娅娟说。

“硬政策”、“软环境”合肥魅力引得众多台商“移师”合肥

近年来,合肥市积极推动落实各项惠台政策,通过精准服务,让台胞轻装上阵。

2018年1月,合肥市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肥创业就业若干政策》。2019年7月,市台办、市发改委联合出台了《促进合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合肥市“惠台30条”政策,为来合肥投资的台企给予与内地企业同等待遇,为台胞在合肥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不久前,台胞徐健勋在拿到两个儿子的入园通知时,终于舒了一口气,没想到悬在心上多时的难事,竟然真的解决了。

徐健勋是安徽宏实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从台湾引入的半导体研发团队成员之一,他的两个儿子正值入园年龄,因租住在公司附近,无法入读幼儿园。

得知他的需求后,包河区台办主动核实信息,与教体局协商,并函请有关部门参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台湾同胞子女在大陆中小学和幼儿园就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予以协调解决。

既为台胞提供保障的“硬政策”,也为他们打造创新创业“软环境”。

7月14日,合肥市涉台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在罍街台湾青年创客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在肥台胞、台商、台资企业可以通过服务中心直接咨询法律问题,这是全省首个涉台涉外法律服务中心。

“合肥市涉台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的成立,对在肥台胞、台商、台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合肥市台商协会会长黄宏洲表示,近年来,合肥凭借优异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一批医疗、电子、半导体领域的台商企业落户合肥,许多原本在江浙沪的台商也选择“移师”合肥。

台胞,给合肥发展带来了活力;合肥,给台胞发展提供了舞台。

近三年来,市台办为庐江台创园、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新站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争取安徽省台湾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共计907.22万元,为近百家台资企业争取各类奖补资金近千万元。

同频共振,休戚与共。

今天,台资台商企业已成为推动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成为合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一支强劲力量。“两岸一家亲”,在合肥再次写下生动注脚。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周洪 蒋瑜香

新闻推荐

庐江东大圩史上第七次蓄洪

本报讯按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指令要求,月18日20时10分,位于庐江县境内的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东大圩正式开闸蓄洪。6月13日至7月18...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