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他发出“醒皖第一声”

合肥晚报 2020-04-14 00:56 大字

○王步文题写的“醒皖第一声”

○重建的“姜周墓”

知道1919年北京青年发起 “五·四”爱国运动的人很多,但知道1921年发生在当时安徽省省会安庆“六·二”惨案的人却不多。“六·二”惨案是紧接着“五·四”运动后在安徽省发生的又一重大事件,其影响深远。而“六·二”惨案的学生领导者周肇基是安徽省庐江县同大镇人。正是他发出了“醒皖第一声”。

维护正义的小小少年

1902年5月10日,周肇基出生于今天的庐江县同大镇连河村朱陈三组。他本名周本岐,字肇基,在家排行老大。

据朱陈三组老辈人介绍,周肇基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祖父周经裕以教书为生。父亲周常典是在南洋巡警学堂内务部警察传习所毕业,曾任安徽省警察厅候补警正、安徽省北区警察署署长、蚌埠警察局局长、安徽警察传习所教务主任等职,刚直的父亲因特别憎恶当时执政阶层的腐败行为,不久便弃官不做,回到家乡从事教书职业,在当地群众中有着很高声望。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周肇基养成了维护正义、坚持真理的性格。

据史料记载,周肇基天资聪颖,再加上学习勤奋,因此在7岁时他诗词就已经写得很好了。他的处女作是《送春词》:“春去春又回,家家门前柳絮飞;花落花又开,年年岁岁,春光相似……”这让当时的大人们大为吃惊。

1911年,周肇基进了乡塾改建的小学。当时的小学根本不能满足周肇基阅读学习的欲望。后来得到了父亲的允许,游学于庐江白石山下一家私人书学。1915年,14岁的周肇基考入了省城尚志高等初学(即安徽第一模范高等初学),17岁毕业,当年即考入设在当时省会安庆的安徽第一中学(简称省立一中)。

“六·二”惨案震惊全国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安庆,各校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周肇基处在黑暗的省城安庆,心灵深处受了很大的激励。于是他很快与安庆各个学校及周边城市学校的学生干部联系,组织、筹备,成立了安徽省学生联合会。

据史料记载,1921年6月2日下午,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得知省议会官员与军阀倪道烺(皖系军阀代表人物倪嗣冲的胞侄)、马联甲(皖南镇守使兼安徽军务帮办)侵吞教育经费事实,遂推选十人代表前往省议会质询。学生的质询遭到倪道烺、马联甲及省议会副会长赵继椿等的拒绝,倪、马、赵指使军警殴打并拘禁五六名学生代表。此事传到各个学校,学生们群情愤慨,纷纷结集,再次到省议会请愿。

当天下午,周肇基正在省立一中召开会议,忽闻学生代表被殴打、拘禁之事,立即组织一中同学愤然前往声援。当时的省议会门前,布满了警卫,刀刃相向,任何人不得入内。请愿的学生们只凭着赤手空拳,与军警短刃短枪相见,当场有多名学生倒在血泊中被害丧命。学生干部姜高琦身中七刀,于几天后的7月1日不治身亡。

第二天下午,周肇基再次带领学生来到省议会门前。面对带血的刺刀,他直夺门前,气愤质问,被军警刺穿腰部,倒在地下,接着被马联甲卫士抓了进去,于省议会门房拘押。其时,省法律专校校长光昇先生从省议会办事出来,看到周肇基遍身是血倒在拘押房里,不禁满腔义愤,怒斥马联甲屠杀青年的罪行。光昇先生斥道:“两国交战,对受伤的俘虏尚且送医院治疗,为什么你们对受伤的学生竟扣留不放?”马联甲蛮不讲理,对着光校长劈面就是一拳,把其眼镜打得粉碎。光校长立即回手,直指其颊,被在场的省议员们从中拉开。随后,光校长派人急速将周肇基送入同仁医院,自己立即赶到省教育会,召开各校校长紧急会议。通电省内外,宣布倪道烺、马联甲杀害学生的罪行。

不久,安庆工人举行大罢工,商人罢市,芜湖、合肥、宣城、凤阳等地学生罢课声援,京、津、沪学生及安徽旅居外地的学者名流纷纷驰电声援,家乡庐江中学学生也上街游行。在此情况下,慑于安徽人民的强大威力和全国各界舆论指责,段祺瑞政府不得不下令通缉杀害姜高琦及无辜学生的刽子手,缴回部分被侵吞的教育经费。

“誓争持一发千钧”

再说周肇基。虽然住进了同仁医院接受治疗,但他依然挂念着学生,一腔热血仍在胸中。后经医生竭力安慰,才慢慢将外伤治愈。只是由于怒火不平,周肇基心中的淤血积累肺部。1922年,他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呕血的病总是时发时止,不能治愈,可他一直不忘于社会。7月下旬,马联甲因镇压学生造反有功升了督军,周肇基更是怒不可遏。他带病写了数篇声讨当局镇压学生运动的文章,有的发表于校刊,有的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一次次唤醒爱国青年,推翻腐败,光复民主,保障人权。据史料记载,到了8月1日这一天猛然呕血,生命仅有一息之气。他的妻子黄佳馥虽然为他割股疗治,但终不见效。1922年11月10日,周肇基病逝于省城寓所,年仅21岁。

周肇基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安庆全城,市民都赶往悼念。省城部分学校和芜湖等地一些学校,皆召开追悼大会,表示对周肇基的哀忧。

12月10日,安庆全城各校各机关共同在西门外同善堂召开周肇基追悼大会,会后出殡。这天,各校学生和各界来宾约有万人,连省长和省议会主要官员也去假惺惺地行个三鞠躬礼,表示他们的“敬意”。光昇先生亲自撰挽联来表彰烈士的功绩:“扶伤吊死,奔命已疲,痛史相承,忍健忘六月二日;伸法雪冤,吾侪有责,人权欲绝,誓争持一发千钧。”

上午8时,棺柩在军乐队的哀乐中从同善堂出发,送葬的共有一万多人,有的手攀挽联、有的手持执绋,沿路不少市民以香案祭奠,情景悲壮。至下午2时,周肇基的棺柩才到菱湖门外,与烈士姜高琦并葬,定名曰“姜周墓”。不久后又在“姜周墓”前方建成了“姜周祠”。

首任省委书记题写“醒皖第一声”

周肇基之妻黄佳馥,是安徽大学教授黄道生长女,生于1902年9月6日,1922年才嫁给周肇基。结婚六个月后周肇基去世,其整日凄切流泪,誓以身殉。经公婆劝阻,允其守志三年以侍奉二老。

1923年,学生干部周子衡造假,出卖“姜案”,使得姜高琦墓被移走。当时有人怂恿黄佳馥将周肇基墓也移走。黄佳馥说:“现在倪、马当道,附和者多,我一女子擅不能作何反抗?然欲借亡者以求苛得,此非人之事,亦我所不愿。”于是严词拒绝,所以周肇基墓没有移动。

1924年春,黄佳馥侍奉公婆快到三年。清明节前一日,黄佳馥往菱湖祭扫周肇基墓,哭泣甚哀,回家后即服毒尽节,抢救无效卒于1924年4月6日,殁年23岁。黄佳馥去世后与周肇基合葬在了一起,当时安徽第一师范鲁道南校长、徐方汉教授等发起追悼会,并敬挽联:“湖滨展崇邱,曾听春风啼寡鹄;江城正寒食,谁怜热血浴双鸳。”

1925年春,省立第一师范蔡晓舟等人倡议并重修了“姜周墓祠”,首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特地为墓碑题写了“醒皖第一声”的匾额。1934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陈东原等倡议再修。据史料记载,重新的墓祠有楼,可以远眺,下层墙壁嵌有姜、周二烈士及周夫人遗像石碑。墓祠南面左右各有一亭,一为姜高琦血衣亭,一为周肇基热血亭。墓前丰碑数对,均题有联语。祠和亭皆题词满目,墓祠附近,设有农场、小学、茶园、茶馆,作为墓祠环境的点缀,且为瞻仰者休息之用。墓祠之南建有人行马路,通向环城公路;在其交叉点的地方竖立碑柱,作为瞻仰路标。每年清明节和冬至日,总有不少人前来祭祀。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安庆,“姜周墓”和 “姜周祠”毁于日寇之手,使得墓祠旧迹荡然无存,以致到菱湖公园游览的人并不知“姜周墓” 和“姜周祠”所在的位置。值得欣喜的是,1982年开始,安庆市有关部门在菱湖公园重新仿建了“姜周墓” 和“血衣亭”,并作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人们瞻仰和纪念革命先烈。

□吴子新 筱铖

新闻推荐

梦里圩乡 湖上马河

坐落在巢湖之畔的庐江县同大镇马河村,历史久远,河塘遍布,农耕文化丰富。春日里,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美景如春...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