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紫云英为土地“充电蓄能”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01-11 11:48 大字

■本报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罗莉

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这句农谚道出了绿肥种植的优势。紫云英又叫红花草,是一年生豆科作物,也是稻田冬养的重要绿肥。种好紫云英是培肥地力,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手段。记者日前从省土肥总站了解到,安徽省紫云英种植面积在上世纪 80年代曾达到1500多万亩,但到90年代末减至80万亩左右,近两年逐渐恢复到200多万亩。

节省肥料投入20%以上

庐江县郭河镇北圩村种粮大户王士照2018年种了1400亩紫云英。“10月上旬播种紫云英,来年种水稻前,把紫云英鲜草翻压到土壤中,等待其在田间土壤中腐烂发酵。 ”王士照说,紫云英翻压后可以直接供给土壤养分,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还能减少土壤板结、漏水和漏肥,活化土壤微量元素及微生物。此外,近年小麦价格下滑,庐江小麦产量又不高(亩产一般在500斤左右),改“一稻一麦”为“一稻一红花草”,经济上更划算。

“绿肥种植的最大好处,就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省农科院土肥所王允青研究员表示,1亩紫云英可产鲜草1500至2000公斤,可提供5公斤氮肥、1公斤磷肥和4公斤钾肥,这么一算下来,每亩可减少化肥施用量20%至30%。用它作底肥,可以说是节本又环保。

不仅如此,用绿肥部分代替化肥,还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巢湖高科优质粮油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种了1650亩紫云英,2018年种了1525亩紫云英。该合作社负责人王世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紫云英当肥料,每亩可少买40元的化肥,同时稻谷单产还能增加30至50公斤。“更重要的是,用绿肥种的水稻,稻米口感更好,价钱更高,村里人现在都乐意种紫云英来肥田。 ”

政策推动紫云英扩种

合肥市农委种植业局局长李俊介绍,2017年以来,合肥市出台了鼓励种田大户种植紫云英 (红花草)的政策:扶持环巢湖沿线建立万亩绿肥种植基地,单个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给予每亩200元的资金奖补。2018年合肥市财政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000万元,重点在环巢湖区域扶持建设10万亩绿肥种植基地。奖补标准为单个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给予每亩200元的资金奖补。同时,举办绿肥种植技术培训班,实施无偿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等,引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绿肥统一生产、播种、管理、翻压等社会化服务。

“2017年全市紫云英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其中奖补面积1.67万亩,发放奖补资金近334万元。 2018年全市紫云英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14.5万亩,加上零星种植,总面积约为20万亩。 ”李俊说。

“在落实合肥市奖补政策的同时,我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政策规定集中连片种植紫云英200亩以上,每亩补助200元。 ”巢湖市农委项目办主任储怀宝介绍,2017年全市绿肥种植面积为7800亩,其中享受合肥市级现代农业项目奖补2700亩,巢湖市级奖补1450亩;2018年全市绿肥种植面积达 31000亩,其中25000亩已在合肥市备案,今年3月份验收合格后兑现奖补资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认识到种植绿肥对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加上多地出台政策,积极推动,安徽省绿肥种植呈现良好的恢复增长态势。 ”省土肥总站副站长胡荣根说。

开好“三沟”很重要

“旱地不宜种紫云英,紫云英喜湿润,忌渍水。 ”王允青对记者说,农户应开好 “三沟”(横沟、竖沟和边沟),做到沟沟相通,达到雨停田干。在紫云英生长过程中,基本不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治。紫云英属豆科根瘤菌固氮作物,每亩需撒播种子5斤左右,在播种时亩施30—50斤磷肥。紫云英的种植成本每亩不超过100元。

王允青特别提醒农户,在多年未种紫云英或第一年种紫云英的地方,应接种根瘤菌。可在购买紫云英种子时,顺带买根瘤菌。

新闻推荐

医疗机构“七不准”贫困患者“七不保障”庐江县严控贫困人口过度医疗

本报讯(记者陈昌清通讯员王莉)为进一步规范、有序做好健康脱贫工作,防止贫困人口小病大治、过度医疗等行为,今年8月,庐江县医...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