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里的成都(5) 文翁建校兴学 令蜀学媲美齐鲁

成都晚报 2018-04-27 07:10 大字

□林赶秋(作家、青年学者)马千笑/手绘

在成都地区治水抗洪的古代英雄,李冰之前有蜀王鳖灵,李冰之后有蜀守文翁。他们三位都不是蜀人,却一脉相承,殚精竭虑,均为蜀地造福,千秋万世,惠民不止。民国时期灌县征收局局长陈耀升曾有联语云:“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这揄扬的虽是李冰,但文翁照样可以当之无愧。

穿湔江口 文翁之功

《华阳国志·蜀志》载:西汉“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说的就是文翁治水。其时代应该是“景帝末”(《汉书·循吏列传》)或“景、武间”( 《汉书·地理志》),“孝文帝末年”显系常璩的误记。文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人,所以称他为“庐江文翁”,“江左风流美丈夫”周瑜是他的后辈老乡。

对文翁“穿湔江口”,可谓众口一词,毫无疑义。但是,对河流的起止走向却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穿湔江口指开蒲阳河;今都江堰市蒲阳镇会元桥头《会元桥序》碑文也直接说湔江即蒲阳河。一种意见认为:穿湔江口,即凿开三石洞口(灌县城内的三泊洞河),穿渠经蒲村,入于今蒲阳河、青白江。另一种意见认为:湔江又称外江,自灌县太平堤下鱼嘴与北条河(又名柏桥河)分水后向东北流,再折向东南流入彭县境内,与青白江相汇,灌溉灌县东部及彭县、新繁大片田地,这一带在汉代大部分属于繁县,故云“溉灌繁田”。再一种意见认为:湔江发源于湔堰(即都江堰),分流处有灌口山(今离堆),东经崇宁县、彭县、新繁县、新都县,至广汉县东南会于沱江。我们暂时无法判断孰是孰非,姑且并存于此,以待博雅君子有朝一日能拍板定案。

蜀好文雅 文翁之化

文翁最大的功绩是创办学校。《华阳国志·蜀志》载:“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遣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巴、汉亦立文学。孝景帝嘉之,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因翁倡其教,蜀为之始也。孝武帝皆征入叔为博士。叔明天文、灾异,始作《春秋章句》,官至侍中、扬州刺史。”秦代禁止私人办学,命民以吏为师,故称“学校陵夷”,私学废弛。西汉成都人富裕悠闲,为文华而不实,出口尖酸刻薄,故称“俗好文刻”。针对这些流弊,文翁先在成都城南修筑“石室”,用作课堂,里面供奉私学开创者孔子之像,还栽植有森森柏树,此举开了中国地方官办学校和后世“文庙”的先河。其次,经过严格考核,从郡县小吏中选拔机敏有才的十八人,送至京师长安请“博士”培训,除了研读儒家“七经”,还要学习律令。学成后归蜀任教,大大提高了蜀郡的师资水平。东汉始有“七经”的说法,西汉只称“五经”或“六经”。七经共有三种组合:一以《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为七经,二以《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为七经,三以《诗》《书》《仪礼》《周礼》《礼记》《易》《春秋》为七经。常璩此处追记为“七经”,大概是泛指当时学科之多,而蜀人求学又广泛而系统。

渐渐地,蜀中学风大盛起来,学生云集鱼贯,教育很快赶上了文教素来就很发达的齐鲁地区(今山东)。张宽,字叔文,又称张叔,乃是其间的佼佼者,他通晓天文、灾异之说,著有《春秋章句》,先被汉武帝征为博士,后官至侍中、扬州刺史。博士,最初是战国时所设学官之名。秦及汉初,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史事,为学术顾问官性质。汉武帝时,《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皆设博士,带领弟子若干人。自汉武帝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与文帝、景帝时的博士制度又有差异。

综而言之,文翁在成都办校兴学,大大改变了蜀郡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毗邻的巴郡、汉中郡也跟着开始设立学校,发展当地文教。汉武帝对此十分赞赏,曾诏令全国各郡县纷纷予以仿效推广。读《汉书》文翁传可知,《蜀志》作“孝景帝”不确,也是常璩笔下的纰漏。

石室之焚毁与重建

《蜀志》后面又交代了文翁石室的命运:“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曰玉室,在城南。永初后,堂遇火,太守陈留高目矢更修立,又增造二石室。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上文“目矢”为左右结构之一字,读音为shun。)

原来,石室又有“玉室”的美称。据《隶释》卷一《蜀郡太守高目矢修周公礼殿记》,东汉光武帝时,太守梓潼文君围绕石室又增造了官舍两百余间。安帝永初以后,突然遭遇火灾,精舍、讲堂、官舍一并化为灰炭,“独留文翁石室、庙门之两观”。换而言之,木构部分全被焚毁,石质部分岿然不倒。何为“两观”?《正统道藏》正一部《道书援神契·宫观》告诉我们:“城门之两旁高楼谓之观”。庙门之两观,大约就是今天还能见到的那种两两相对的“汉阙”。灵帝光和五年至献帝兴平元年,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高目矢以太守的身份,在废墟旧址中修筑了“周公礼殿”,重建了相关场馆。至此,文翁石室及其配套建筑便正式形成“庙学合一”体制,既是教育机构,又为祭祀场所,传道、授业两不误。

有研究表明,文翁石室及其配套建筑内所祭祀的人物众多,有传说神圣盘古、伏羲、神农等,政治领袖禹、汤、文、武以至汉武、光武等,治世名臣李冰、文翁、诸葛亮等,学术闻人从仓颉、沮诵(相传为黄帝的左史,与仓颉共造文字)、老子、孔子、孔门弟子以逮郑玄、谯周、王肃、杜预等,既是历代贤君先圣名臣的渊薮,也是各朝学术文化以及地方文化之代表人物的荟萃。这一政统、道统、学统三结合体系的建立,较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形成的孔庙陪祀制度早了四百多年。石室礼殿自汉代建成后,经魏晋数朝的增饰、维护,雕塑及绘祀人物也续有增添,历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直至元、明,以其古朴的风格、精湛的壁画,深得文人雅士喜爱,一再被外地学宫效仿,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作用,对中国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具有先导作用和典范性影响。石室礼殿最终毁于明代,到了清代又有所重建,为成都府学、锦江书院之所在。

“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大意是讲:后来的后来,益州官府把郡学升格改造为州学,蜀郡就在夷里桥南岸道东边另建了一所学校和一圈矮矮的女墙。南岸道的西边就是著名的“锦官”和“锦里”,欲闻其详,敬请关注《〈华阳国志〉里的成都(6)》。

新闻推荐

誓以热血化坚冰

——追记庐江县泥河镇干部程志国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