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前行,书写“美丽合肥”的新时代篇章
2017年初,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合肥为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3月,合肥又喜迎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建设良机,绿色发展迈上新征程。一年以来,合肥市着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出台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双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在推进工作中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打造核心旅游景区、推出智能低碳出行……在低碳城市试点的建设元年,合肥从完善低碳发展顶层设计、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低碳公共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努力实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开局。而围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合肥重点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实施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在推进“双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合肥结合城市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工作方案,精准施策,将“绣花精神”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
在绿色美丽合肥的建设中,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合肥的“高颜值”,更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提供内在支撑。
“双试点”建设 合肥准备好了
今年的春节,对市民来说有了很大不同——因为史上最严的禁燃禁放令,让城市的空气更清新,环境也更整洁。为此,3月3日,市委市政府发了一封感谢信,就“禁燃禁放”工作向全体合肥市民和一线工作人员致谢。
守护“合肥蓝”,是低碳时代人民群众的最美好愿望。2017年1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合肥市为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当年3月,合肥成为首批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通过“双试点”城市的建设,不仅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未来城市应对内涝、高温热浪、强风、冰冻灾害等能力也会明显增强。
当我们把时针拨回到2010年,合肥市围绕促进低碳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降低碳排放,加快实现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使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十二五”时期,合肥市首次将万元GDP二氧化碳下降比例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伊始,把“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低碳城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写进“十三五”规划纲要。
方向既定,奋斗的脚步不止。“十二五”时期全市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增长率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新能源示范市、中美低碳生态城市试点、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试点示范等多个荣誉纷至沓来、花落庐州。
国家试点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合肥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将在多领域组织实施绿色低碳重点行动,研究制定低碳发展中长期路线图,创新建立碳数据管理制度和探索低碳产品与技术推广制度,以试点工作实际成效实现达峰目标,引领和示范全国低碳发展。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则会增强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设施,提升公众的适应能力和意识,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步履铿锵 强力推进绿色发展
紧扣试点目标任务,合肥针对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出炉建设方案并加以细化,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领域、全过程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低碳城市的建设方案,基于城市现状,合肥将在“碳数据管理”和“低碳产品和技术推广”制度创新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积累创新经验做法,引领和示范全国低碳发展。秉持低碳发展理念,合肥拟规划实施低碳政策专题研究、创新平台、低碳建筑、智能交通、巢湖流域综合治理等十大类170个重点项目(事项),计划总投资约3710亿元。
针对即将到来的碳排放峰值,合肥积极建立倒逼机制,优先调整经济结构,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作为工作重点,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完善管理监管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过去的一年,合肥市着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从顶层设计上构建起低碳发展政策制度体系的同时,产业低碳化发展成为一大亮点:培育优化能源结构,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立合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打造一批核心旅游景区,三河古镇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汤池镇入选中国最美村镇……
今年,合肥计划在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和农林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低碳发展工作,借助外脑,吸取经验,加强低碳发展重要政策和课题研究,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计划推进以集中展示绿色低碳发展为特色的园区、社区、企业、碳交易等试点示范,在低碳理念、体制机制、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方面以及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等领域,形成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典型。
地球需要良好的气候才能保持健康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环境同样需要适宜的微气候。根据试点方案,到2020年,合肥将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指标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建设标准和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城市的安全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到2030年,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冰冻灾害等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
列入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名单并建设了一年多后,合肥今年又将有哪些大动作?今年3月16日,《合肥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提出要推进合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碳排放尽快达到峰值。方案明确,到2020年全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逐年提升,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低碳产业不断壮大,形成一批具有合肥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全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9%,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亮点频现 成就低碳典范
绿色发展,绿色是核心,发展是关键。作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合肥率先迈步,以实际行动开始向未来探索。
一种产城融合低碳发展模式正在构建,这一模式就是计划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优秀的社区和城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低碳城(镇)、社区试点。同时,组织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低碳产品试点。以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重大项目碳评价制度、碳数据管理等为重点,引导试点单位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所谓低碳社区,是指通过低碳理念改变居民的行为模式,降低各种活动产生的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居民社区。通过具体设施的逐步建设,未来低碳社区将要达成的目标主要有“使试点社区公交分担率达60%以上、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40%以上、垃圾分类收集率达3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50%以上;电企烟气脱硫除尘、脱硝;推广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新建住房应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既有建筑也要进行低碳化改造;建设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低碳公共交通工具……”
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
作为首批省级低碳社区试点,滨湖世纪社区在绿色节能建筑方面积极推广住宅产业化,新建开发小区全部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一星以上标准,全部实施精装修交房,避免二次污染,节约能源。小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5.8%,居民依靠公交、自行车、步行出行率大幅提高,低碳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在这里,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渗透到每个角落,通过加强社区低碳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合理配置社区内商业、休闲、公共服务设施等方式,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社区总体服务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水平不断降低。
瑶海区明光路街道金大塘社区
社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为满足居民的出行、出游、购物、旧物处置等需求,配置了由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购物信息服务系统、旧物处置信息服务系统组成的社区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提倡智能化生活降低居民日常碳排放。
此外,为推进智能化社区管理水平,街道投资200多万元打造了全省首家“社区科普体验馆”,成为“低碳”宣传教育独具优势的主阵地;社区“社管E通”手机服务平台能将工作人员走访时发现的问题及时上传系统,通过系统反馈给街道各部门,实现“发现—上传—处理—反馈”全程“智慧型无纸化社区”。
庐江县柯坦镇陈埠社区
同样入选低碳社区试点的庐江县柯坦镇陈埠社区,为降低能耗、真正践行低碳社区建设理念,侧重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节能灯。目前社区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90%,太阳能节能路灯普及三分之一村民组,90%农户饮用安全自来水,50%农户享用卫生厕所……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低碳交通的发展也被纳入社区规划并实施,三年来完成社区内三条主干线路农班车及校车建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电动自行车达到户均一辆。
合肥经开区
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支撑,合肥经开区作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单位,按照南北两区空间格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南区转型升级板块、北区生态和田园板块为理念,努力实现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生态发展目标。
目前,经开区以绿色产业引领低碳发展,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在推进工业低碳化的进程中,逐步建立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有机循环的途径,探索实现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低碳社区发力建设的同时,随着“双试点”工作逐步推进,更多的亮点频频出现。低碳公共交通体系成效显著,出租车行业和公交系统基本完成油改气工作,全市完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位建设23000个;合肥大城市智慧气象“金云”工程前景可期,“金云”工程利用智慧合肥信息基础设施和先进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最新的气象信息更快地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大幅提高合肥突发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管理水平;海绵城市建设提步加速,主城区及周边乡镇共2661km2面积纳入合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范围,充分发挥区域内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及水污染的发生,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的建设,以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控制碳排放总量、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践行低碳发展路径为主线,以建立健全低碳发展制度、推进能源优化利用、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城乡低碳化建设管理、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重点,创新碳数据管理制度以及低碳产品和技术推广制度,这无疑将会为我们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新闻推荐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假如说稻香楼就是安徽的“国宾馆”,主要承担高规格的内务接待,那么,华侨饭店就是以接待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外籍华人为主。能够入住这两个地方,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华侨饭店...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