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情守望热土 新乡贤点亮振兴梦
周勇在庐阳中学宣讲。
周勇在工地宣讲。
张志炳在调解之余,还开设书法公益课堂。
毕业后,王义强选择了农业。
王义强在马郢打下一片天地。
谢平在创作。
张仁长在写村史。
乡贤,是中华文化留下的独特印记,也是新时代的使命感召。在庐州大地上,越来越多有情怀、有理想、有力量的新乡贤们正在接续“乡贤文化”,在各自的天地里发光发热,在身体力行中记住乡愁、守护乡民,涵育乡风。
文化力量注入新乡村
艺术家驻村 绘出乡村绮景
位于三十岗乡的村落崔岗,已是合肥的一处“网红打卡点”。
走进“崔岗当代艺术馆”、行走于崔岗的间间艺术工作室,摄影、陶瓷、绘画、雕塑……现代艺术的多种形式在村子里相得益彰、各显精彩。为了让艺术能获得交流的平台,让艺术家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周边游客走进乡村时有着别样的惊喜。
火爆法宝不仅在于充满艺术感的乡村街道,还有文化气息满满的新乡贤们。自政府出台《支持利用空闲农房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后,合肥各地积极盘活利用空闲农房,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作为安徽省首个“文化创意村”,崔岗立足现代文化艺术,吸引各类艺术家入住乡村,探索一批属于新时代乡村的创意和发展。
作为崔岗当代艺术馆馆长的胡海林,是第一批签约入驻崔岗的老艺术家,也是大家口中的“新乡贤”。而他和十几位常驻崔岗以村为家的艺术家一同,成为这里生机勃勃的力量。
“艺术是先进文化的象征,是可以改变生产方式带来先进文明的。艺术家爱好自然,喜欢村落,会自然而然和乡村振兴达成一种默契。”胡海林表示,村子里常年设立的小展馆同样为驻村艺术家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展示机会。
通过村委会从中协调,艺术家们与村民签订长期租房合同,别出心裁将空置的村屋“改头换面”。“曾经的房梁上全是蜘蛛网,因为年轻人都出门务工,空荡荡的三间平房了无生气。”胡海林租下后,采用了全木搭配整面落地玻璃的造型,将园中铺满纯白石子,绿植遍地蔷薇满墙。原本颓圮的小院摇身一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配上字画收藏、手绘油画,成了游客们点赞颇高的一处“打卡点”。
而身为油画艺术家的谢平,则更是用精致的笔触记录下了崔岗的变化。“第一年刚来到崔岗时,村里都还没有怎么发展,听老百姓喊我们老师、乡贤觉得有些惭愧。但看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子里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艺术气息已经可以吸引游客打卡欣赏,我感觉我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在谢平的小屋里,一幅画作绘就出的崔岗初映像与现在处处鸟语花香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这些艺术新乡贤的眼中,村民脸上的笑意,则是作画最美的颜料。
“乡村振兴、艺术改造最重要的地方都是要能把‘人’留下来。把乡贤留下来就有了先进的文化、有了发展的创意。把游客留下来,就有了文旅产业、服务行业的创收。”胡海林表示,居住在崔岗的这几年,他深刻地感受到合肥周边乡村的包容性与接纳度。“从政府到村民,每一个人都积极地为改善生活勤劳地努力着。尽管文化的碰撞总会产生摩擦,但这片土地却无私地为艺术家、为游客供给着最多的养分。”
老村民+新乡贤 守护乡村文脉
清晨四时,天还未亮,张仁长披着袄子,搓搓手哈了口气,开始伏案修改肥西县上派镇灯塔村的村史文稿。为了这本村史,连续两年,他都是如此作息。
“清晨和深夜是我编写稿子的时辰,等到天亮,我就挨个走访,记录我们村的过去。”
张仁长原是肥西县上派镇灯塔村的村民,因拆迁安置,村民们搬进了镇上的小楼房,日子越过越好,他却仍心系村子。“村里的房子是没了,但人还在,我要抓紧时间把它的故事写下来,这是我们的根啊。”
一篇一千多字的章节,张仁长至少需要走访三位村民,一一询问、比对、核实,最终敲定村史。因为拆迁,村民们如今分散在不同住处,张仁长常常坐着最早的公交车,辗转在各个乡镇,身体虽然劳累,但每位欣然受访的村民都让他无比满足,并乐在其中。
写村史时,他发现村里有个自然郢叫“王日津”,但村里没人姓王,也没人叫津。为了搞清楚自然郢的名字由来,他走访了郢里每一位村民,花了一个星期才弄明白其中原委。
一沓沓本子上记满了他的访谈内容,黑色字迹是速记,红色字迹是修改,蓝色字迹是补充。因不熟练电脑操作,他都是先在草稿纸上写好初稿,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进手机,最后导入电脑,留作备份,以便完全成稿后打印。
两年,42万字,光是草稿垒起来就有20多厘米高。从村名由来、民间传说到人物志、大事记,一座已经逐渐消失于行政意义上的百年老村,在他的笔下变得翔实、生动,且生命力十足。
有人说他傻,不拿报酬,还倒贴钱编写村史,张仁长不以为然。“说起这本村史也是机缘巧合,村支书2019年委托我帮忙记录村里今后的大事,我说当下固然重要,记住过去同样重要,干脆毛遂自荐,写起了村史。”
他说,自己生长于这片土地,几乎一辈子都在这里。从18岁到59岁,他都在村里做村医,有的村民掏不出药费,他就帮忙补上,人们叫他“活菩萨”。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好心肠,村民口口相传,他渐渐成了村里的乡贤,连周边乡镇的村民都来找他看病。
2011年,张仁长退休,村民们不舍,个个希望他另起炉灶,开个私人诊所继续行医。“但我想着与其继续当医生,不如搞志愿服务,把学到的东西还给村民。”刚开始,他就在村里开小课堂,一张木板凳,一坐就是半天,给村民们讲养生保健。后来名声远扬,他又受聘于镇、县老年大学,给更多人普及健康知识。他自编了养生教材,一年写一册,至今已写了四册,一百多万字,供学生们传阅。写教材的法子和写村史一样,朴实而厚重。
如今,他还加入了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派河春晖”理论宣讲团,在上课、写村史中挤出空余,给大家讲红色故事、讲文化历史。张仁长说,等到村史正式定稿,他就能给大家讲家乡的故事,把本土的历史文脉传承下去。
乡村振兴汇入新思路
“90后”创客成全能“新乡贤”
“自2018年来到马郢社区经营农场后,从创建乡柬民宿到如今运营全村各类节日活动、统筹大小事务,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路上我出了一份力,也多了一份骄傲。”90后小伙王义强站在马郢社区的沙盘图前,显得颇为自豪。被长丰县评为“新乡贤”是他没有想到的,至今回想起自己回到农村发展的由头,依然有些奇妙。
一个学计算机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却毅然选择了农场经营、农业生产。对于这个决定,王义强是这么解释的:“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田园生活有意思就来了。”随着4年来的坚持,他坦言“农业这行,真是越深入就越能体会中间的艰难。但这段宝贵的经历让自己在同龄人中,用同样的时间,看到了更多的风景。”
而身为“新乡贤”,王义强的“新”并不只体现在他的年纪上,更属于年轻人脑袋中的创意,才让他在马郢打下了一片天地。
为了给工作人员们提供一处舒心的住处,马郢社区决定建一座临时客栈。“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我想着要不要尝试把我们的住处打造成具有乡村情怀的民宿,成为吸引游客留下来的一块招牌。”田园风光、小龙虾主题房、林间趣事每一个乡村气息满满的元素,在王义强和伙伴们的设计下,化为了一间间潮流雅致的客房。乡柬民宿也成为了马郢社区的一块闪亮招牌,在节假日的夜晚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文化传播是带领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秉持这样的理念,契合马郢“立足自身特色发展旅游的资源和优势”的助学、助农、助村路线,王义强和其他青年创客们不仅在村里建起了惠民农产品特色小卖部,还配合县镇社区积极引入文艺演出。
2021年国庆期间,在众多乡贤和创客的积极参与中,马郢举办了为期7天的“来马郢 巡秋季”的活动,吸引大批亲子家庭前来游玩体验,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看着游客们在村子里尽情感受大马士革玫瑰的芬芳;或漫步杨树林间,与花花草草、小鸟青蛙、蚂蚱瓢虫打个招呼,亲近自然;抑或采摘有机蔬菜瓜果、下塘摘荷、摸鱼钓虾、烧烤露营……王义强和村民们的心里都感到格外骄傲,“好玩的、好看的多了,不仅村民的眼界开阔了,也吸引了更多的演职人员、文艺爱好者走进马郢,了解乡村田园的魅力。”
社区医生投身农业 绘出生态绿景
被评为新乡贤的崔粲今年47岁,平日里她是一位社区全科医生,而一到节假日,她便会马不停蹄地赶回自己在双墩金坝村的800亩农场。碧根果树连绿成片,鸡鸭在田间奔跑,崔粲和老乡们用6年的辛勤浇灌,绘出一幅大美生态绿景。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千百年文明酝酿出的农耕文化,是她心中割舍不下的梦。“2015年开始,我在金坝村承包了土地进行碧根果树的种植,搭配林下农业和鸡鸭养殖,现在整片土地全部利用上,产业类型丰富,能够稳定维持农场的运营。”从一名医生“切换”为戴着草帽的农民,崔粲说她的家人一开始并不理解这个选择。“家里老人都说农业风险大,靠天收,我们又没有经验,肯定会很辛苦。”但支撑她毅然投身田园的还是那份对农村“绝对的情怀”。
“我自己就是一名医生,我知道原生态养生养老的好处太多了。碧根果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健康有利。而从自己手中种下的碧根果,可以放心的安全食用,这也是我的特长之一。”为了心中的田园之梦,崔粲不仅想将这一方土地利用好,更想将这一方土地保护好,用生态养殖将环境恢复好,把土地养起来。
付出总有收获,伴随着崔粲和老乡们6年的辛勤付出,2021年国庆之后碧根果树也喜迎丰收。尽管今年只是挂果的第二年,还没有实现大面积量产,但近两万斤的果实还是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看着篮筐里沉甸甸的果实,崔粲说自己的田园梦被实现了,而勤劳致富的永恒真理也在四季的轮转中隽永深刻。
站在自己的碧根果林前,这位“新乡贤”自豪地说“你看着这绿油油的一片,是我们自己亲手种出的绿色。现在这里不仅鸟儿多了,野生动物也多了不少。种田不易,但有成就感,林下乘凉,露结为霜,四时的变化被用心记录,农耕文化的魅力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各取所长聚力身边事
用一片公心 促乡村和谐
在肥西柿树岗乡,说起“老张”,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用乡民们的一句话:“有矛盾找老张调解,有时间跟老张学字。”
老张,全名张志炳。原是肥西县柿树岗乡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退休后成为人民调解员。凭着他100%的调解成功率,乡里推出“五老乡贤调解”新模式,特地为他设立了“老张说事”工作室,利用乡贤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来推动乡村的和谐振兴。家庭婚姻、邻里矛盾、债务纠纷……在“老张说事”工作室里,前来求诉求助的居民们都能放下心防,化解矛盾纠纷。有人向老张讨教调解的秘诀,他总结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公正公平。”
老张笑称在调解方面有着独特的“邻床经验”。“我看到这个人,就能第一时间判断出他的大概性格,但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公正。”
面对前来调解的当事人,老张都会先让双方当事人面对面坐下,为双方各倒一杯水,然后同时将水杯送到当事人手中。老张说:“这个‘同时’非常重要,我要通过这个细节向双方传递一个信息,调解员是公平公正的,绝不偏袒哪一方。” 通过他的说服教育,让双方换位置、换角色、换思维交谈,从工作室里走出去的当事人都能言归于好。7年来,他受理各类民事纠纷300起左右,调解成功率100%。
“大家敬重我、信任我,所以才会求助我。”老张说,虽然自己的年纪不太“新”,但自己也是在为“新时代”“新乡村”发挥乡贤力量。
在调解纠纷之余,老张还在寒暑假期间为乡里的孩子开设公益课堂,教学书法。每逢过年、乔迁,乡民们都会找老张讨字,他全然答应,但从不收取费用。在2020年全国“以笔为援,以艺抗疫”诗书画创作大赛中,老张的书法荣获了金奖,为乡里捧回了一座奖杯。在他的带动下,柿树岗乡处处浸润在笔墨丹青之中。乡政府办公楼的走廊里随处可见老张的书法作品,乡民门上贴着的春联上仍散发着老张的翰墨之香。
老张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乡贤,我也希望能够把中华瑰宝文化传承下去,让乡村振兴不仅有朝气,更有文化底蕴。”
聚各方力量 润万家灯火
在周勇眼里,“新乡贤”的身份带来的是担当,他们不仅是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新技能传播者,还是民心的黏合剂。新乡贤身为百姓,受尊于百姓,更应当服务百姓。
周勇是庐阳区杏花村街道“新乡贤”理论宣讲团党支部书记。2016年宣讲团成立之初,他被居民们一票票投了出来,成了街道里第一批新乡贤,“因为我退休前就在街道里工作,和居民都很熟,大家的信赖让我的退休生活干劲十足。”
成为新乡贤后,周勇变得比之前更加忙碌。他在工地宣讲安全生产知识;他在田间宣讲禁烧秸秆;重大节点时,他在居民楼、花园广场和街头巷尾宣讲政策精神,用唠家常、讲故事的方式把宣讲变得通俗易懂。
为了做好宣讲,每次宣讲前,周勇都会把相关书籍、文件琢磨透,从历史沿革到当下热点了然于胸。但在他看来,宣讲重要的不是记住知识点,而是“观察”。“我会特别留心咱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把身边事和国家事融合到一起。”
去年,周勇在庐阳中学给孩子们宣讲党史故事,结束后,他捧着学生们送来的花,觉得特别自豪。一位学生还跑到跟前问他,怎么像他一样成为宣讲员。“看到那些青春的面孔,我真的觉得祖国后生大有可为。我觉得自己不仅是在传播知识,更是在传递乡贤精神。”
周勇时常感到庆幸,自己身边围聚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新乡贤”,为家乡发展凝心聚力。杏花村街道每两年评选一次,不断纳入新生力量加入新乡贤队伍。和周勇同行的新乡贤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的是老中医、教师、工人,有的是扶危济困的热心大姐,有的是孝老爱亲的好儿媳,有的是钻研技术的劳模……他们走近群众,宣讲时事政策、好人好事、致富经验、家风传承,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除了理论宣讲,这些新乡贤们还在民事调解、志愿服务、慈善捐助、公益宣传等活动中频频发声、现身,用春风化雨、守望相助的行为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青年,他们的身上都氤氲着新乡贤文化,在基层“润物细无声”地凝聚着精神力量。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 刘小容/文
高博 刘小容/摄
通讯员 谢奉群 汪礼慧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元旦春节将至,目前正赶上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面对全市农业产业用电量需求的快速提升,合肥供电公司积极采取多项...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