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在合肥”品牌 实现“上好学”的民生愿景 五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43所,新增学位28万个

合肥晚报 2021-08-30 00:31 大字

○每一所学校都设有可供众多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馆

○学校开设的传统工艺制作课堂

○开设的科技手工制作项目

“教育为民”,为的是让城乡居民的教育获得感得到新提升。近年来,合肥强力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扩大教育规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持续提升教育质量,真正实现从曾经的“好上学”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民生愿景,打造“学在合肥”的品牌。

【幼有优育】

老城区里新建公办园,解270多名幼儿的入园需求

位于瑶海区的合肥市保利熙悦府幼儿园,是2020年秋季开学合肥市新投入使用的公办园之一。

走进园内,教室、食堂、活动室、盥洗室一应俱全;每个班级还配备了“两教一保”的老师,园内舒适安静、环境优美。“作为老城区,过去这里的公办园比较少,附近居民的幼儿大多上的是周边的民办园。”据幼儿园执行园长罗海燕介绍,该园投入使用以来一共设置了9个班级,解决了周边270多名幼儿的“上好园”的需求。

在幼儿园三楼有一片孩子们最爱的“空中农场”,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农场里,幼儿们可以近距离在观赏区认识各种蔬菜种类;在种植区体验播种、浇水、培土的乐趣;在观察区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生长周期;在采摘活动中感受丰收的喜悦;在加工活动后分享劳动的成果……“为了让幼儿们能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们打造了两种课程,一种是‘悦动’体育课程,对全园幼儿进行体能测评后针对幼儿生长发育状况及动作发展水平制定运动教学方案,另一种是‘悦农’课程,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农耕,亲近自然。”

这所老城区的“公办园”,仅仅是合肥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一处缩影。

五年来,合肥市不断推动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发展,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的升级发展。根据合肥市教育局统计,自2016年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46所,新增学位9万个,新增公办园354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园226所,在园幼儿公办率和普惠率分别达51%和84%,较2016年分别提高32%和33%。

与此同时,合肥市教育局还深入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行“名园+”办园模式,175所幼儿园通过合肥市特一类和合肥市一类幼儿园评估验收。

【均衡发展】

五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43所,新增学位28万个

从曾经的“好上学”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五年来,合肥市不断扩大教育规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提前两年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全覆盖。

作为合肥市一所百年名校,南门小学是全市“高品质”优质教育代表,可“一枝独秀”哪如“春色满园”?

如何让老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辐射更广?让名校的优质教师、管理方式辐射到更多地方去?一条探索之路由此拉开。2014年,南小跨区域“联姻”办学,创办肥西县南门小学上派分校;2015年,南门小学万科森林城校区开始招生,南门小学桐城路校区并入南门小学教育集团……

何炜是合肥市南门小学副校长,也是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的执行校长,她清楚记得,森林城校区从2015年开始招生,从最初的5个班到第二年的8个班再到后来的15班逐步壮大。“今年秋季招生,森林城校区仅一年级招生就招了22个班,整个校区达到90个班的教学规模。”新校区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繁华盛景,逐渐汇聚于此的优质教育资源功不可没。在她看来,正是因为新校与本部校区实行的“三统一”:师资统一配置,教学统一管理,活动统一开展,同时抽调业务骨干到新校区管理与任教,才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如今,这所百年名校已形成“一校七区”的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名校优质资源的辐射更推进了区域内均衡教育的发展,惠及了更多家庭。

为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合肥市采取名校办分校、名校托管、名校弱校捆绑、学区联盟、集团化发展等办学方式,发挥品牌增值扩容效应,提升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根据合肥市教育局统计,五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43所,新增学位28万个。开展6批203所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26.6%。建立159个义务教育集团,覆盖680所学校,占义务教育公办学校93.3%。“教育集团化”对于合肥居民而言,也逐渐从一个“陌生词”成为耳熟能详的办学模式。

【高中教育】

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发展,教育信息化助力“走班教学”改革

“做好准备、摆臂、起跳……”8月26日,走进合肥四中的风雨操场“韵动馆”,高三年级的一节体育课正在进行跳远训练。当一名学生完成起跳、落地后,体育老师左手侧的一块电子大屏幕上详细记录下他的运动全过程,并迅速分析跳远距离、运动姿势是否规范并给出运动建议。

“借用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手段,能大幅度提高各类课堂的教育效果,老师也不再是仅仅借助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施教。”走在校园中,合肥四中校长吴英明介绍,类似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校内随处可见。顺着她手指方向,一间“智能造物实验室”里,每四名学生围坐一桌,“鼓捣”着手中的机器人,并在老师指导下迅速完成一系列编程程序。“注意看的话,你们会发现刚才班级门口有个‘电子班牌’,学生和老师来上课之前要扫脸打卡,这样一来,就能记录这节课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她介绍,这也是学校为对接新高考改革后实行“走班教学”提前做的一项准备。

2018年9月,合肥四中在滨湖新区易地重建、恢复办学。

自恢复办学以来,学校坚持“为爱而生,向美而行”的办学方向,强调用“美”来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体系。先后打造了卡魅实验室、智能造物坊、创意木工坊、3D打印室、无人机实验室等设备齐全、设施一流的功能教室,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能够自由徜徉于科技之美的海洋之中。

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发展,合肥四中“五育并举”的各项举措无疑是示范之举。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16.4万人,比2016年增加1.1万人。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36.25%,比2016年增加14个百分点。近年来,合肥市先后组建5个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全市现有省、市示范高中52所,占实有普通高中总数的53.6%,在校学生数占全市高中在校生数的68.6%。

【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覆盖全市409所小学(含校区)、30.8万名小学生

“今年暑期,每天我们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各个课程都吸引着周边中小学生前来。”8月26日,走进位于太湖路上的包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篮球场上两位体育老师带来的“水火箭”操作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借着孩子们收集来的空矿泉水瓶、可乐瓶,老师们指导孩子们装满水、在一定的气压下就能模拟‘火箭升空’的状态。”据包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章彦鹏介绍,这项小实验结合了物理、数学等多项原理,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记者了解到,从2019年包河区35所中小学全面启动“三点半课后服务”项目开始,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个全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成为包河区“三点半课后服务”的课堂体验基地、课程孵化基地和服务指导中心。如今,活动中心开设的“彩虹课程”囊括了急救自护、心理团体游戏、沙画、蛋雕、线材创意、衍纸、三维立体绘画、创意搭建等30多门公益精品课程。“寒暑假以及周一到周五的放学后,我们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都是开放的。”

据包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徐莉介绍,为了将精彩多元的“彩虹课程”中心延伸到包河区每一所中小学,并向社区、街镇进行辐射,成为老百姓“有求必应”的新希望。青少年活动中心调动了艺体教师服务中心先后服务的200多位“共享教师”和“校外专家指导中心”90余位民间艺人、非遗传人,真正地解决“三点半课后服务”的课程、师资问题,实现了全区大范围、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模式。

近年来,合肥市多维度、立体化打造“课后三点半”,着力解决家长接送孩子难题。截至目前,课后服务覆盖全市409所小学(含校区)、30.8万名小学生,分别占学校和学生总数的74.23%、56.66%。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梅梅/文 合肥报业摄氏度工作室 卓旻/图

新闻推荐

合肥两地拟命名为 “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8月25日,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021-2023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拟推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正在公示。4...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