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三:丁伦保 济困助残奋斗不停步
“我的手残疾了,但是我的大脑、心灵没有残疾啊,我要比以前更有干劲,带动更多的人做大蘑菇产业。”月25日,在合肥市经开区尚百党群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中国好人“蘑菇大王”丁伦保。2010年,丁伦保在去宣城助残扶贫的路上,因为一场车祸,落下三级残疾,这对丁伦保打击很大,但他很快调整好心态,深耕数十年的蘑菇种植业没有因此停下,反而往更广更深的方向走去,他在助残济困的道路上,也越走越宽敞。
筹集资金,开启创业之路
丁伦保出生于肥西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年考大学失利,但倔强的丁伦保认为,没考上并不代表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就算做农民也能闯出一番事业。
1981年,丁伦保偶然从报纸发现了一个“机会”,“福建种植食用菌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这勾起了丁伦保的兴趣,“安徽和福建气温相差不大,也都有山区,那福建能种出蘑菇来,安徽也可以啊。”
说干就干,丁伦保开始去打听技术,参加学习培训,了解蘑菇种植知识,后来,还到一家食用菌菌种厂上了一年多的班。最后,丁伦保决定筹集资金,自己创业种蘑菇。不过,一开始并不成功,虽然蘑菇种出来了,但是产量不大,也不受市场认可,蘑菇是鲜食,放不了几天,丁伦保常送人吃,或直接倒掉了。
种植蘑菇,不忘济困助残
丁伦保没有放弃,在1985年前后,他只身前往上海农科院学习,进一步掌握了蘑菇种植技术。回来后,丁伦保在村部的空房子里种植,还得到了乡政府的支持,贷下了款。不过,困扰丁伦保的仍旧是销路问题,他大胆尝试让居民、小饭店、餐馆免费试吃、试用的方法,足足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完全打开了销路,他也增加了杏鲍菇、金针菇等新品种的种植。
上世纪90年代,丁伦保再次大胆尝试,改种药用菌灵芝,并且注册了公司。但是丁伦保并没有管理经验,虽然信心百倍,但现实仍给了他一记重击。“管理混乱,灵芝也卖不出去,亏本厉害。”丁伦保仍然没有放弃,再次调整策略,又将灵芝产品顺利推广出去。这也让丁伦保掘到了首桶金,腰包鼓了起来,并一直将灵芝作为主打产品经营着。直到2004年,丁伦保放弃了灵芝种植,开始尝试用更环保的秸秆种植珍稀食用菌,并引进鸡腿菇、秀珍菇、姬菇等新品种,重新开拓市场。
丁伦保自己发家致富后,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农民出身,没有放下弱势群体,他开始用蘑菇种植技术来扶贫助残,给残疾人、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帮助贫困村建立食用菌生产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脱贫。而在丁伦保的公司里,他也安置了22名重度残疾人,提供平台辅助性就业,引导他们自强自立。
遭遇打击,更加努力奋斗
不幸,却降临在这个乐善好施的创业人身上,2010年,丁伦保去宣城扶贫助残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手臂受伤,落下三级残疾。“那又是一个大打击,但这是命运的安排我摆脱不了,但是我知道,我对食用菌的爱,没有受到任何打击,手残了,大脑、心灵没有残啊。”丁伦保仅休息了一个月,又奔赴在食用菌种植的道路上,还比以前更忙碌了。
2016年开始,丁伦保走出了国门,将蘑菇的种植技术推广到了国外,他先后去了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很多国家,还给津巴布韦的大学生们上蘑菇种植课,与俄罗斯的农民建立合作社,推广先进的模式。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蘑菇种植业受到冲击。丁伦保自掏腰包购买了8000斤蘑菇,送给一线防疫人员、老党员、弱势群体等,还组织志愿者帮助销售了2万斤滞销的蘑菇。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得发展深加工。”丁伦保又开始琢磨新产品,他与高校合作,共同研发出了“酱蘑菇”。丁伦保强调,这款新品不是“蘑菇酱”,而是与“酱黄瓜”“酱萝卜”类似,“里面有5种高档菇,口感合适,是健康素食。”
这一新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困难农民、残疾人创业者的蘑菇销售难题。
2020年10月,丁伦保获评“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头顶“中国好人”的称号,丁伦保称自己还会一直坚持下去,他还有长远打算,将食用菌发展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扶困助残,帮助更多的人,安排就业,推介食用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将蘑菇的产业链拉得更长。余亚平王子璇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朱庆玲
新闻推荐
6月14日是中考第一天,县委书记金成俊前往中考考点,巡视考务工作。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胡光喜,县教体局、县卫健委、县...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