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早期共产党员张璋和他的家书

合肥晚报 2021-05-20 10:25 大字

○位于肥西县官亭镇的张璋烈士夫妻合葬墓

○张璋烈士家书信封

○张璋烈士家书(部分)

在肥西县档案馆,馆藏着几封家书的图片档案。从这些档案来看,家书的纸张泛黄且有些字迹已模糊,可见其年代久远。的确,这些珍贵家书是合肥地区早期共产党员、肥西人张璋在1936年所写。那么,张璋到底有怎样的革命经历?家书的内容又有哪些呢?

走上革命道路

1905年,在合肥西乡张新圩(现肥西县铭传乡境内),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欣喜不已,按家族辈分取名鼎和,后改名张璋,又化名张晓天。

张璋是谁?这样说大家可能就明白了——他的先祖是赫赫有名的“淮军”将领张树声、张树屏兄弟,他和中国近代史上知名度较高的合肥“张氏四姐妹”是嫡堂兄妹。但就是这样一位“富家子弟”,后来却成为一名勇敢的叛逆者,并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历史的丰碑上。

稍大一些后,张璋随父亲迁至天津定居,得以在著名的南开中学读书。“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京津一带的青年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年轻的张璋,心中也逐渐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据档案记载,1925年,张璋参加了中共北方区委组织领导下的天津反帝同盟,在革命斗争中,张璋迅速成长起来,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合肥地区为数不多的早期共产党员之一。随后,他被党组织选拔派往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北伐前夕的广州,群众运动空前高涨,张璋也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洪流中。

但在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张璋不幸被捕入狱,后来凭借机智勇敢,他越狱逃脱。在他的堂妹张允和的回忆中,就有一段关于四哥张璋的记述,“弟妹们追着问他天南地北地奔走究竟在做些什么事?他笑了,说:‘我告诉你们一件好玩的事:有那么一天晚上,我从监狱里溜了出来。我跑呀跑呀,前面有垛短墙,挡住了我的去路。你们知道你四哥是学校里的运动健将,我纵身一跳,居然跳过了墙,院子里静悄悄,我再跳出墙,寻路而去……’”这次越狱的成功,只是他革命生涯中的一次小小插曲,对弟妹们,他也不过当成一件好玩的事说给他们听。可见张璋虽然知道革命的道路充满曲折和坎坷,但他依旧以无比的赤诚和乐观的精神去追寻信仰。

越狱之后,张璋辗转赴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张璋被日本警察抓捕入狱,并在1929年1月被日本当局驱逐出境。血雨腥风的革命生涯,让这个年轻人彻底蜕变,也让他在革命中不断积累着斗争的智慧与才干。

为革命英勇牺牲

回国后,张璋考入北京的辅仁大学学习。在北京学习期间,张璋根据党的指示积极筹建北方左联。1930年10月,北方左联在北大法学礼堂正式成立,张璋担任了执委并主持左联的日常工作。此时,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反动派四处镇压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931年夏,河北、北平党组织遭到破坏,张璋第三次被捕。他的妻子吴昭毅变卖了值钱的东西,多方奔走营救,才最终使他得以获释,但却被限令不得在京津地带逗留。

一次次的被捕、狱中所受的种种折磨让张璋变得身体虚弱、面黄肌瘦,才26岁的他还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常常吐血不止。但这些,都没能阻挡住这个充满革命壮志的热血青年追逐信仰的脚步。据档案记载,1931年冬,获释后的张璋回到合肥,顾不上休养已十分孱弱的身体,他很快和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城里开展革命活动。随着形势的变化,张璋奉党的指示,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张新圩,以世家子弟的身份做掩护,在合肥西乡筹集经费,建立革命武装,支援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在老家的日子里,张璋与其封建旧家族进行了彻底决裂,在他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张璋叔侄因为革命而反目的故事。为了武装农民,他假装自己得了重病,偷偷将叔父家中的十支长枪和两支短枪藏于为他准备的担架内,趁着家人送他到城里医院医治的时机,巧妙地将武器送给了地方游击队。在得知叔父妄图勾结地方官府,准备镇压和遏制革命运动后,他又大义灭亲,指挥游击队在叔父坐轿从合肥途经焦婆店时进行袭击,气得叔父扬言要登报与他脱离叔侄关系。

1934年秋,鄂豫皖红军主力转移后,在反动势力的合力“清剿”下,合肥地区的党组织和游击队遭受重大挫折。张璋也只能昼伏夜出,流动在大小村落里,曾经锦衣玉食的张家四少爷,却常常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但这样依然无法摆脱敌人的追捕,一个夜晚,张璋在合肥又一次身陷囹圄,幸而经过地下党组织和家人的多方相救,才得以出狱。

从合肥出狱后,张璋前往上海继续革命。在上海,为了不暴露身份,他化名张晓天,甚至化装成黄包车夫,以拉黄包车为生。据档案记载,他参与主编进步刊物《动向》,积极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活动。1936年夏,张璋从上海潜回安庆,准备开辟活动基地,进行秘密斗争。不幸的是,在安庆,张璋又遭逮捕,被关押在安徽省高等法院看守所、安庆饮马塘看守所等地。

在狱中,他遭受了敌人的百般折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张璋坚贞不屈、正气凛然,只字不吐,敌人最终一无所获,恼羞成怒之下,决定将他处以死刑。同年10月,经多方营救无果后,张璋在安庆英勇就义,这一年,他年仅31岁。

我们知道,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是“四姐妹”之一。当他听夫人讲述堂弟张璋的事迹后,就以张璋的革命生涯和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成一部中篇小说《大小阮》。作品中的小阮,抱着“要世界好一点,就得有人跳火坑”的信仰,就是以张璋为原型的。

十分珍贵的家书档案

牺牲后,张璋烈士的灵柩自安庆运回家乡,被安葬在离家十几里之外的罗田埠,后移至今天肥西县官亭镇马油坊附近青山环绕的山岗上,肥西县曾拨专款为烈士立碑并修葺墓地。1991年,张璋烈士的女儿张小璋(原名张以瑛)从天津将母亲吴昭毅女士骨灰合葬于张璋墓地。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17年。这年的一天,安庆市懒悟艺术馆馆长张庆先生在举办一次展览时遇到两位朋友,他们带来一包民国家书请他过目。其中部分家书信封及信件内容字迹仍较为清晰可辨,职业的敏感让他当即和朋友商量转让了这包家书。在经过细致的整理之后,张庆先生根据信的内容进行了反复考证,最终认定这些信封上署名“张晓天”的人,其真实身份就是烈士张璋,这些家书即作为烈士的遗物被珍藏了下来。

2020年,烈士家乡肥西县档案馆赴安庆征集了部分张璋家书的图片资料。据张庆及一些学者考证,这些张璋的亲笔书信,大多是他最后一次入狱时在安徽省高等法院看守所、安庆饮马塘看守所所写,通过表姐及同情革命的狱警吴纪林帮忙寄出的。为了躲避敌人的调查,信封上都用了化名张晓天,而信件内的署名,则偶尔使用了本名“璋”和“鼎”。

通过这些80多年前家书档案我们看到,即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张璋写给母亲的信里依旧淡定从容、乐观积极,他也期待着可以再次走出牢狱,重新奔赴火热的革命战场,信里饱含母子情深,也有纸短情长。特别是在这批书信中,还有其弟张枢和写给母亲的,中间有一段是对四哥张璋临刑前的描写:“到东门外一路唱党歌至刑场”,为了让他下跪,“士兵用足蹬四哥,四哥云‘请你就干吧,大丈夫男子汉是不跪的’。”

“教育我儿、继承我志;代我收尸,勿告我母。”诚如张璋临刑前在香烟盒上写下的这四句话,今天我们重读这些书信,依然可以感受到薄薄纸张背后透出的那份共产党人的坚毅与执着,依然十分震撼于烈士为了革命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铁骨。

□张莉程堂义

新闻推荐

专挑清晨行窃 得手低价出售 男子被依法起诉

本报讯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谁成想,有的人起早竟是为了趁机盗窃。起重商店门口摆放的钢丝绳,装饰公司门口的铝材,五金市...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