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肥西报 2021-04-30 08:56 大字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劳动,歌颂劳动。劳动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肥西县涌现了一大批贡献突出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展现了广大劳动者的风采。值此“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报将镜头和笔触对准这些“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聆听他们铿锵的足音,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韩建: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韩建啊,他经常扛着个大摄像机,四处拍摄。"在肥西县,提起韩建,认识他的人都这样描述他。

“韩老师啊,他热爱工作,善于钻研,经常在上级媒体发稿。"在县融媒体中心,同事们这样形容他。

好评,不是轻轻松松就得来的。起初,韩建对新闻行业并不熟悉。2005年经过招考,韩建从企业考入原肥西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作为“半路出家"的门外汉,韩建深知自己能力的不足。此后,他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仔细揣摩电视新闻拍摄的技巧和方法。

每一次采访,他都充满激情。为了采写到鲜活的稿件,韩建经常早出晚归,深入一线采访。他早上四点起床赶到单位,只为抓拍到大雾给交通带来的不便;暴风雪来临时,凌晨时分,他仍坚守在采访一线;洪水肆虐时,他光着脚提着机器奔波在防汛一线……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报道就这样产生了。

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从业16年来,韩建从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立应对各种采访任务的“资深"电视新闻记者,二十多件新闻作品荣获省市各类新闻奖。由他采写的扶贫题材稿件《一群鹅救活一个村》获评安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县融媒体中心首个获此殊荣的记者。

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媒体从业人员,韩建深知新闻宣传的重要性。韩建下定决心啃下外宣发稿这块“硬骨头"。2016年11月,单位将其派驻到安徽电视台新闻中心地方部学习。他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每天乘坐公交早出晚归奔波于合肥与肥西两地,沉下身来潜心学习。为了熟悉新闻制作流程,他整天泡在编辑大厅里,反复观看成品新闻,向省台编辑老师们学习编辑手法。自此,肥西台在《安徽新闻联播》发稿不断提升,2018年更是取得在省联播全省县级台发稿第一的好成绩,百强肥西的名字频繁被各级电视新闻提起,进一步提升了肥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本人也获得“全县外宣先进个人"“优秀新闻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韩老师给我们的帮助很多,为了一个镜头,他经常拍好几遍,这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县融媒体中心一名资深记者,韩建对新闻的满腔热情正感染并影响着年轻记者们。

江玲:十年磨一剑 做最好的自己

本是陪朋友去公司应聘,没想到自己竟然留了下来,一干就是十年。从门外汉到企业精英,她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得到了员工的一致认可。她就是合肥神舟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玲。

干练和亲和力是江玲给人的第一印象。每天一大早,在神舟公司的办公室里出现最早的人除了保洁,就是她,而这也是她多年不变的工作节奏。

十年前,江玲陪家里的一个亲戚到神舟公司应聘。觉得公司的环境不错,她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了简历,没想到的是这位亲戚干了不到一年就辞职了,而她自己竟然留了下来,一干就是十年。

江玲说,能够坚守下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企业给员工带来的归属感和存在感。才到公司的时候,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有很多地方不熟悉,在工作方面困难也比较多,甚至一度曾想过放弃,但是要强的她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进入神舟公司上班,来了就让你不想走,企业文化好,工作氛围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夸奖起自己的企业,江玲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神舟公司员工多,不算外勤,本部就有200多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得神舟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没有当过兵的江玲却有一种军人情怀,大家笑称她是跨界复合型人才,董事长助理、办公室主任、市场部部长……江玲担任的角色多变,却始终不忘初心,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

作为一名2007年入党的老党员,江玲身兼神舟集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扶危济困,积极帮助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多年来为他们捐赠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生活费及学杂费等,累计已达数十万元。特别是2018年以来,她还在花岗镇结对帮扶了一名困难家庭学生。

她积极解决职工生活问题,为困难职工雪中送炭。对于家庭困难的职工,公司建有备案,及时送去生活用品和慰问金。江玲不仅年底去看望慰问困难职工,平时有职工遇到困难了,她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我们公司是学习型企业,公司吕总非常热爱学习,在他的倡导下,公司从上至下读书学习蔚然成风。"江玲表示,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好心态,终身学习,提高自己。作为企业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就要不断创新,积极引进人才,努力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十年时间,江铃靠着努力拼搏,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做到了现在的企业高层,并获得了“合肥市青年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张东:技术岗位是我的创新舞台

自2007年入职合肥波林新材料有限公司,14年来,张东从一名粉末模具车间调试员成长为粉末事业部副经理兼技术部长,实现了从普通工人到专业技术领域人才的蜕变。如今,张东带领技术团队,坚持高质量理念,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精心设计,严格把关,在技术岗位这个创新舞台忘我工作。

在波林公司粉末事业部实验室,张东正在与他的技术团队进行粉末成型实验,这个实验室去年获得了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作品是一件工程机械关节轴套。“这个关节轴套是我和技术团队用了两年的时间研制成功的,光是实验就做了200多次,关节轴套攻克了多项国际技术难关,目前这个产品已经远销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工程机械零件。"手拿关节轴套的张东,言语中充满自豪。

“钻研技术就要有一股子狠劲,在研发阶段我们经常加班加点做实验,投入生产时要不断调试,每个调试周期是8个小时,那时候每天就是实验室和车间两头跑,两轮调试下来已经凌晨三四点了。"张东道出了技术研发的酸甜苦辣。

熟悉张东的人都知道,他原本是学机电专业的,并不是科班出身。进去公司后,为了钻研粉末成型技术,张东每年都会购买技术书籍,白天在岗位实践,晚上在灯下苦读,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前往合肥工业大学深造。公司技术总工徐伟看着张东一路成长,对张东的钻研精神大为赞赏:“张东进入公司以来,就一直跟着我学习粉末成型技术,不管是在车间,还是在实验室,张东总是勤奋钻研,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他一点一滴累积的,现在他已经是公司的技术骨干,是技术团队的领军人,但他并没有骄傲自满,还是一样谦逊和努力。"

在张东的带领下,波林公司粉末事业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进行了300多个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参与并制定多项企业产品标准,已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另有7项专利申请正在审查中……

李方华:扎根乡村献芳华

因为认准农村天地大有作为,十一年前,他从大城市来到乡村。他坚信一辈子只执着于一个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虽然历经起起落落,却从没想过放弃。如今,他终于找到了一条猕猴桃研发与生产的好路子,他就是肥西李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方华。

紫蓬山南麓,柿树岗乡李塘村这段时间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李方华培育的新品种猕猴桃长势喜人。在一棵猕猴桃树旁,李方华向记者介绍:“在一株猕猴桃的根部嫁接两个芽,一边生产,一边实验,还可以防止猕猴桃生产过程中最难预防的溃疡病。"这是李方华和他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摸索出的方法。

今年50出头的李方华老家在亳州,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肥西县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吸引,决定到这里投资发展。一开始,他和大多数人一样,主要从事传统的种养业。几年的摸索,他发现农业投资是个“无底洞",没有创新的思路和科技支撑很难走下去。于是,他在2013年创办了肥西县第一家家庭农场,并和农科院合作从事富硒鸡的养殖,仅仅一年时间,他培育的富硒蛋在合肥市场就供不应求。

“农业必须和科技结合,才能走得远。"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后,他找到了安农大和农科院的朋友,大家一起商量,决定从事猕猴桃的研发与生产。每年秋季,他都会和这些专家一起到皖南和皖西的山区去寻找野生的猕猴桃品种,并将这些品种带到自己的园区进行培育。去年他和团队的猕猴桃培育获得了肥西县2020年职工创新大赛优秀奖。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在产业稳步发展的情况下,李方华就近安排老弱村民到农场劳动,帮扶贫困村民稳定脱贫致富。柿树岗乡李塘村村民陈文柱告诉记者,自从李方华的家庭农场入驻后,他夫妻俩仅在农场务工每年就能有三万多元的收入。

挥洒汗水十余年,李方华把自己的美好时光奉献给了肥西的山山水水,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无怨无悔做着新农人。“下一步,我们打算扩大规模,把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李方华说。

张剑龙:为企业发展把好技术关

机器轰鸣,焊花四溅,安徽水安金属结构有限公司金结厂里一派繁忙景象,张剑龙正带领工人们奋战在生产一线。“三、四月份是我们生产的关键期,为了能在汛期来临之前将产品制作完成,及时交付水利工程使用,现在我们正在加班加点忙生产。"

201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张剑龙来到水安金属结构有限公司,他苦心钻研技术、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逐渐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金结厂常务副厂长,得到了同事的一致认可。“每接到一个工程,张厂长都会带领我们先学习图纸,把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讲解清楚。我们在施工中遇到问题,也会第一时间找张厂长,每次他都能及时准确地给我们解决,在张厂长带领下,我们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技术员阮流涛说。

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张剑龙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不仅能够自主设计图纸,还积极优化设计方案,使金属结构在制作之初便更加便于现场安装和操作,为公司的发展把好技术关。2019年,公司承接了滨湖区方兴大道建设工程钢箱梁制作项目,当时工期要求在2020年1月1日保证方兴大道顺利通车。一段钢箱梁有137米长、44米宽、3800多吨重,无论是运输、现场焊接还是吊装,技术难度都相当大。为确保整体工程进度,张剑龙亲自来到施工现场,为钢箱梁吊装提供技术指导。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整整两天两夜,工人们一批批地换班休息,张剑龙却始终守在工地上,克服技术难点,为项目进度和质量提供保障,最终按期完成了交付任务。“当前就一心想着早点顺利地把工作完成。"张剑龙说。

工作近十年,张剑龙先后参加了省内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南水北调、沿淮洼地治理、西淝河治理等国家及安徽省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一直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汛期临近,张剑龙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承建的在建水利项目超过25个,为了确保当地防汛安全,他们已经提前调度设备、物资、人员,全力以赴赶进度,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

胡平:暖心救助点亮社会之光

提起社会救助,或许有人觉得陌生,但在肥西,却有这样一群救助使者,他们一次次在风雪街头寻找流浪乞讨人员、在各家医院陪伴重病患者、在长途车上护送救助对象,他们用真情和耐心诠释着社会的爱心和温度,也照亮了“流浪者"回家的路,这其中就包括肥西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平。

4月27日,记者走进县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副站长胡平正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上录入信息。从事救助工作4年,无论是面对满身污垢的流浪乞讨人员,还是动粗打人的精神病人,胡平始终笑脸相迎,温柔以待。他的车上和包里常年备有零食和香烟,这是他用来“讨好"救助对象的“秘密武器"。“他们长期在社会上流浪,极度缺乏安全感,一开始对我们会有所排斥,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距离。"

2018年的一个酷暑天,胡平在金寨路高架桥桥洞下发现了一个自称“长丰"的流浪乞讨人员,只见他右腿上凸出来一块钢板,伤口惨不忍睹,胡平试图将他送去医院救治,但“长丰"却拿着竹棍对抗。“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肯定不能放弃不管,无论如何都要把他送去医院。"胡平一直跟着“长丰"跑了两个小时,最终打消了他的戒备,顺利把他送到县医院治病。

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胡平和同事们迅速反应,加强站内管理,加大对肥西境内桥洞、拆迁工地、背街小巷的巡查,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这些流浪人员流动性大、身体状况复杂、潜在风险系数高,如果一旦感染上,后果很严重。"胡平说道。

一年365天,胡平和同事有200多天都在外面寻找流浪人员,而且经常半夜三更要去接乡镇救助对象。“这些都不算什么,最难的是如何帮这些流浪人员找到家。"胡平告诉记者,这些被救助对象大多患有精神疾病,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而作为救助工作人员,只能在这些救助对象的“胡言乱语"中寻找拼凑有用信息,从而一点点追踪其来自何地。“有时他们会说出三四个地名,我们都会一个个去查,不放过一个线索。"

在县福利院住着30位姓“党"的救助对象,胡平经常过去看望他们,“我们把他们入户安置在这里,给每个人都办了身份证,他们就是新的肥西人。"胡平告诉记者,虽然入户安置了,但他还是不会放弃寻找线索。“救助对象能回家,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

新闻推荐

肥西县政协主席集体视察水毁工程修复及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4月29日,县政协主席戴昭军率队视察肥西县水毁工程修复及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副县长程潭,县政协副主席张立...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