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镇马村村围绕“一年四季有花赏、有蔬果吃”的目标大力发展产业 特色产业撑起群众致富梦
□ 曾运吉 本报记者 李界
纳溪区丰乐镇马村村距离丰乐场镇1公里,距546国道800米,通水河穿村而过,水源充足、气候宜人。近年来,马村村凭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重点打造现代化农业新村,围绕“一年四季有花赏、有蔬果吃”这一目标,打造近郊旅游地,在创新中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之路。
引进项目配套
完善乡村建设新思路
“以前道路不通,卖猪要抬很远才能装上车,竹子也没人来收。下雨天,孙女上学路不好走,就连挑农家肥施肥,都要选好天气。”村民李良贵谈到前几年的生活条件时不禁感叹。2014年,马村村只硬化了两条主干道公路,其余支路均是土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
“路不通、缺技术,让不少群众只能发展传统农业,收入低,导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马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林在谈起产业发展时说,“村里要发展,必须要留住年轻人。”
2015年,马村村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丰乐镇返乡创业园,积极协调村民流转土地,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截至目前,村里珍稀花卉、天骄雷笋、黄金沃柑、有机蔬菜、生态渔场等产业初具规模。
在实施项目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打捆”推动开来。截至去年底,全村已建成1000亩产业饮水灌溉和运输配套设施;入户路硬化12公里,修建1.8米宽生产路20公里;建起蓄水池8口、垃圾池15个……马村村基本保证了家家附近有硬化路、户户门口有垃圾桶。去年起,马村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专项行动计划,整村推进“厕所革命”,现已完成403户改厕任务,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拓宽致富路
探索流转+务工新模式
这两年,马村村的不少老人明显闲了下来,每天约上几个老友喝茶、散步,不用像以前那样忙着耕种一亩三分地。村里的贫困户老张告诉记者:“我们老两口身体差,5亩地现在全部流转给沃柑基地,每年有几千元流转费。”
近年来,马村村采取“公司+支部+流转”的模式,以“山果、坝花、塘渔”为发展思路,发展壮大天骄雷笋、黄金沃柑、有机蔬菜、生态渔场产业。
“村集体公司统一协调流转土地,我到雷笋基地务工,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这就是我留在村里发展的原因。”40多岁的张国平对能在家门口就业感到很欣慰。
目前,马村村已经流转土地3500多亩,带动12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5000余元。
“为进一步壮大沃柑产业,我们结合乡村振兴计划,推行经果林土地‘预留转’入股分红模式,采用农户出地、集体公司统一管理,按照农户出地多少进行收益分红的方式,让产业助力群众增收。”张林对下一步产业壮大又有了新思路。目前,马村村通过“预留转”,在8组至13组新栽种晚熟血橙、金秋砂糖桔、大雅柑共计1000亩,预计3年后挂果,每亩增收2万余元。
创立电商平台
增添农户收入新动力
“李老辈,你那里的甜包谷还有没有?我这儿有50斤的订单明天要送出去。”日前,“稼鄕俚”电商平台负责人刘华强一大早就到合作种植户家询问。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马村村的果蔬销量几乎未受到太大影响,这要归功于电商平台。
马村村党支部大力支持电商平台发展,创新村内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协助刘华强创办了马村本土“稼鄕俚”电商平台,抓住城市消费者对土味、新鲜蔬果的喜好,将土鸡、土鸭、绿色蔬菜、鲜果等农村土特产集中收购,再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目前,该平台已经与20余个单位、食堂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固定配送蔬菜,实现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提档升级,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帮助农户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融合四季花果
打造近郊游玩新去处
今年春天,在马村村香海桂花公园内,300多株琼花竞相绽放,好似春雪覆盖,美不胜收。许多游客陶醉在琼花树下,不停地用手机拍摄美景。
马村村发展形成了百合、玉兰、琼花、桃花、腊梅等为核心的四季花卉观光区,雷竹、珍稀苗木、沃柑、有机蔬菜等产业也齐头并进,每年吸引周边游客前往游玩,打造出“一年四季有花赏、有蔬果吃”的近郊旅游地。目前,马村村已有特色农庄3个,菜品上坚持地道农家风味,就地选材按季节打造特色餐饮,重点打造了特色丰乐水库鱼、马村生态龙虾馆、生态竹笋宴。
与此同时,马村村利用自身产业优势,融入产业发展特色,通过桂花节、雷笋采摘节、钓鱼比赛、沃柑采摘节等,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到马村村游购玩。
新闻推荐
近年来,花岗镇孙集社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积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新路...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