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绿林丰生态美 宜居宜业新高地 合肥市矢志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初夏合肥,绿意盈城。城区绿美相融、城郊森林环绕、城外绿海田园的一体化造林绿化新格局已经构筑。林长制改革持续深化、乡村造林增效提质,公园城市加快推进……
近年来,合肥逐绿前行,潜心绘就大美生态文明画卷。今年以来,合肥市以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统领,持续推进林业园林高质高效发展,加快完善“五绿”协同并进机制,着力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新造林9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80%;完成乡村道路绿化1500公里,占年度任务的50%;开展森林抚育11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4%。新增产业基地149家,产业造林5万余亩,1000亩以上产业基地8个。造林绿化各项指标及整体进度与去年同期持平。全市完成年度城镇绿化面积331.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57亿元。
定下目标 打造“四个”样板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城乡绿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林业园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安徽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合肥市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套高标准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2020年,绿色合肥再出发。
打造环巢湖湿地修复治理样板区。坚持“城湖共生”理念,以“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原则,统一规划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高质量打造环巢湖湿地公园群,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初步构建环巢湖湿地生态屏障。
打造江淮分水岭生态屏障建设样板区。按照整体打造、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不断加大江淮分水岭岭脊线及两侧生态廊道建设规模,进一步完善分水岭生态圈。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突出地域特色,建造一条高标准的绿色发展生态屏障。
打造林业生态与产业发展样板区。科学利用林业资源,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产业机制创新,打造城市林业和城郊现代林业产业集群以及名特优林业产业基地。
打造城镇人居绿地环境样板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公园城市新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发展立体绿化,构建均衡绿地布局,健全绿化保护制度,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积极打造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多元城镇绿地,形成人、城、境和谐统一的城镇人居环境新模式。
在环巢湖地区与肥西县被选定为全省林长制示范区先行区基础上,合肥市将着力打造10个市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着力在国际湿地城市发展模式、巢湖生态廊道保护发展、城乡绿化融合发展等方面探索创新。到2025年,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成为全国典范,城湖共生的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城市承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3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34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湿地保护率达75%以上,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以上,初步实现林业园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林长”发力 筑就宜居绿色城
在南淝河入湖口以东,十八联圩湿地的成片芦苇随风摇曳,笔直的水杉已然成林。路旁的肥东县林长公示牌上,各级林长的姓名、职责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据了解,在市林园局增设林长制工作处、湿地管理处基础上,合肥将重要湿地列为市、县级林长制重点项目,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惩破坏湿地行为。如今,受益于林长制,十八联圩一期约3400亩的生态湿地先行示范区工程已基本完工。二期项目已完成本底资源调查和湿地修复方案设计,计划2020年全面建成。
2019年以来,聚焦护绿、增绿、用绿、管绿、活绿,合肥深入推进林长制改革创新。《合肥市林长制实施规划》与《合肥市林长制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按照林长制改革项目化思路,继续紧盯209个重点项目三年建设目标,编制实施年度23个市级林长制项目具体任务清单,环巢湖十大湿地、骆岗中央公园、城市“十大公园”、第十四届园博园、合肥滨湖植物园等重点项目正马不停蹄推进……
据市林园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合肥市将压紧压实各级林长责任,深入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环巢湖十大湿地、江淮分水岭生态廊道、官亭国家生态公园、合肥植物园等4个市级示范区项目建设,探索总结林业生态建设经验和制度成果。
林长制实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各级政府行政领导间的职责约束加强,一山一坡、一林一园都有专人负责。自2017年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林长制以来,合肥市已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工作全覆盖,全市设立各级林长4584个,其中市级19个、县级212个、乡级1155个、村级3198个。
走在全国林长制改革前列的合肥,将护绿保林压实到“最后一公里”。
全市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在重点区域设置公示牌968个,标明林长建设与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相关部门还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各级林长生态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促进问题改进。此外,全市还出台了《关于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加快实施“五绿”工程的意见》,为林业园林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精细落实 林长制促“林长治”
蹄疾步稳推进林长制,合肥“绿文章”越写越精彩。聚焦“五绿”工程,合肥将林长制改革作为建设绿色之都、生态之城的主抓手,用一个个实实在在、与百姓切身相关的项目加以推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望城外,森林环绕,生态长廊绿意绵延;见城区,一路一景,公园城市满目皆风景。生态屏障更加稳固,国土绿化增效提质,公园城市加快走来,漫步街头,小公园、小游园随处可见,多彩花境赏心悦目。一个个“花园家庭”正推动城市绿化美化延伸到每个角落,为美丽合肥“增花添彩”。
(一)推进“护绿”工程,保障生态安全
严格城乡绿化保护。推进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网格化和信息化,落实“一林一员”巡护制度。加强江淮分水岭区域、大蜀山森林公园、滨湖湿地公园等生态资源管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编制“一树一策”应急保护预案。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
加快生态修复治理。加强环巢湖湿地保护修复,大力实施退耕退养退居还湿。建立退耕退养还湿长效机制,探索研究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推进农村与城镇小微湿地保护,开展120亩以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改造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水源涵养林,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能力。科学治理城镇杨树飘絮,减少杨絮污染。
(二)推进“增绿”工程,夯实绿色本底
加快重点区域增绿。持续推进江淮分水岭等重点生态区域植树造林,围绕重点绿色长廊及城市高压廊道实施造林绿化,跟进高速铁路网络及引江济淮工程边岸绿化,加快建成高品质森林生态廊道网。
促进森林质量提升。大力培育“复层、异龄、混交”的健康森林。大力推广林业使用新技术、适生新品种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促进森林资源科学培育和高质量发展,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公园城市”,推进骆岗中央公园、十大城市公园、小公园游园建设。着力实施高架桥、围墙、房屋、护坡、护栏等立体绿化。加快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实施“四旁四边四创”绿化,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森林村庄、森林城镇。大力推进彩化、美化,重点打造乡村道路绿色长廊。扎实推进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建设。
(三)推进“管绿”工程,守住绿水青山
加强林地资源管理。结合《森林法》7月1日实施,全面依法落实城乡绿化资源保护发展责任。严格执行森林采伐、林地征占用、树木移植审批制度,加强城市绿化移植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最大限度减少树木移植。推进“智慧林业”建设,打造森林资源管理服务信息平台。
强化湿地资源监管。开展环巢湖违法占用湿地和非法改变湿地用途专项执法检查和联合执法行动,坚决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行为。编制湿地生态环境负面清单,制定突发性灾害事件防范措施。强化湿地保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成立合肥市湿地保护协会,研究制定《合肥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
(四)推进“用绿”工程,加快惠民富农
优化林业种植结构。打造以肥西三岗为中心的绿化苗木生产区、肥东县南部大规格苗木标准化生产区,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稳步推进无花果等新兴经果林产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快木本油料基地、干杂果经济林、观光采摘、药用经济林等基地的规划建设。
推进富农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森林、苗木基地、湿地、国有林场等,推动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林区休闲服务、花卉苗木观赏等产业发展。积极推广“互联网+林业”,加快建设国家苗木交易信息中心,促进苗木市场健康发展。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财政奖补政策和实施方案,促进湿地利用方式符合全面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原则。研究制定合肥市退耕还林补偿机制。
(五)推进“活绿”工程,激发内生动能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林权流转、林权抵押、森林保险等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推行“公司+林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着力抓好林业“三变”和“三权”分置改革工作。
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深化银林合作,完善“林权+林权收储+森林保险”的贷款模式。探索开展商品林“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模式,推动森林保险试点全覆盖。
纵深推进 加速改革创新
出门见绿、转身即景,城市的“颜值”和“气质”大为提升。巢湖两岸,水清岸绿,如诗如画;大蜀山畔,山色迷离,风光无限……全市确定的2019个市县两级重点项目,三年计划投资超过100亿元,目前已完成新建提升177个。项目建设累计新增绿化面积6.6万亩,提升绿化面积28.3万亩。
从林园相关部门的单打独斗到全市各部门的配合联动,林长制在摸索中不断建构更加完善的体系。
林长督导,破解难题。各级林长坚持问题导向,深入项目现场调研,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发力,化解难题。市级总林长谋篇布局,统筹部署示范区建设工作,谋划推进“十大公园”、骆岗中央公园、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市级林长率副林长单位分赴23个市级重点项目,召开调度推进会,集中各方力量解决植物园南扩工程土地资金、蜀山森林公园驻山单位管理、巢南林场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绿色长廊品质提升等问题。长丰县高度重视合淮阜高速绿色长廊景观提升;肥西县针对三河湿地公园建设中的环保、土地、资金问题以及机构改革后“一林一警”后备力量问题,林长多次召开会议,协调推进项目建设;肥东县组建十八联圩生态湿地项目建设管理局,完成5个村庄3200户搬迁以及40万平方米房屋拆迁;巢湖市、庐江县林长积极协调湿地建设土地流转和房屋征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基层林长紧抓造林绿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力保障了合肥市林长制项目顺利实施。
统筹政策,深入实施。整合林长制奖补资金,各地出台各项资金政策,着力保护生态资源,提升资源质量,环巢湖十大湿地项目已完成投资39.28亿元,植物园南扩项目批复资金7745万元。庐江县制定《庐江县县级以上财政投资建设的道路绿化养护考核奖补办法》,将道路绿化养护费用足额纳入年度预算,按照每年每平方米3.5元进行奖补。长丰县出台《长丰县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对栽植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大户予以奖补,助推江淮分水岭绿色长廊建设。包河区对历年成片造林及退耕还林项目予以500元/亩·年的财政补助,保障林农收益,保护森林资源发展。巢湖市整合林长制奖补资金、森林抚育经费等,实施林长制项目精品森林抚育。
创新机制,高效推进。各地林长办积极创新,多措并举推进项目顺利落地。印发《林长制重点项目任务清单》,细化项目任务,明确时间节点,跟踪推进项目建设。巢湖市出台《林长制项目工作指南》,庐江县编印《林长制工作提示单》,肥西县搭建护林员监管系统,蜀山区建立林长制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瑶海区开启社区志愿者、小巷管家、铁路护林队等“民间林长”模式,合肥高新区成立绿化管养专项督查组……通过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率先垂范、在“制”字上探索创新,全市城市绿色取得显著成效。·高蓓 何玉珠·
链接
“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正式运行
2020年6月18日,合肥市林长办与合肥市检察院会签“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并揭牌“合肥市人民检察院驻林长制办公室检察工作室”,这标志着合肥市“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正式运行。此举将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惩治、预防、监督、保护等司法职能,进一步压实依法管林护林责任,最大程度保护城乡森林、绿地、湿地等生态资源。
“今后,我们将通过联合调查、人员互派、信息交换、案件研讨、交办案件等方式,帮助林长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将通过行政加司法的方式,创新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的落实,形成依法管理护绿合力。”
在推进“林长+检察长”工作中,双方将落实信息共享、会商研判、沟通协作、技术支撑等工作机制,针对林长履职、林业园林执法、生态资源保护、公益诉讼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市林园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利用好这一平台,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打造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典型,推动“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在管山护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中发挥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有效遏制网络电信诈骗,提高群众防范各类电信诈骗安全意识,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近日...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