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城四十里,春色满乡村

合肥晚报 2020-04-26 06:34 大字

这里文化悠久,曾是四通八达的古驿站,是太平军北伐阵地,是李鸿章600家丁怎么也攻不破的关卡,还是抗战时期四股势力交汇的重要据点……

离城四十里得名四十埠村,那些峥嵘岁月里留下的点滴记忆,铭刻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古时驿站繁荣景象依然可见

沿着合淮路一直往北走,过沪陕高速之后转向072乡道。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到,这条乡道在古时候有多么的繁华。不过,仔细观察,周边的商户,以及曾经还算是宽阔的道路,或许还能找寻到一些印记。通达的交通即便是现在,也有联通各个社区的公交车,而站牌上的站点名也能看出些许曾经的繁荣景象。

一个城市的周边,驿站的位置,也是联通城市与城市中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想而知,在那个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的年代,驿站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有多么重要。驿站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的环节,首先当然是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随着驿站的建立,周边也就自然而然繁荣起来。

在合肥北边,岗集镇四十埠村,就是古代的驿站,因距古庐州城40华里而得名。前有三十埠、二十埠,后有五十埠,由一条马路贯穿,是古庐州北方唯一的马路。

当地老百姓俗称的小土山,有很多老人们幼年时的记忆。今年87岁的陈传钧老人曾是当地的老书记,从爷爷辈开始就栖居于此。回忆起小时候,陈传钧说:“那时候就有老合淮路了,只不过那个时候这条路是村子里最繁华的街道。逢双就有集市,热闹非凡。”曾经的土山乡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在这里。

途经四十埠的“乡民桥”,相传于1949年四十埠民间百姓集资建造,流传至今,便民出行近百年。

四十埠在1965年长丰建县前是肥西县肥北乡政府所在地,当年设有粮站、银行、供销社、食品站、乡直机关一应俱全,有集市逢双赶集风俗,扼据交通要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

1965年长丰建县后,建立四十埠大队,隶属原土山公社,1979年四十埠被分为毛拐大队和四十埠大队。2002年,经县委研究四十埠与毛拐合并建成今四十埠行政村。

2004年土山乡政府并入岗集镇政府。

街市繁华此乃兵家必争之地

周、李、詹三大姓是四十埠的三大家族。周家祠堂所在地,依稀还能唤起一些老人的记忆。虽然现在已经看不到曾经周氏祠堂的原貌,可从老人们零星的只言片语中还是能够感觉到曾经的繁华。与爱莲有关,与周敦颐有关……

不过可惜的是,这座承载着周家人历史的祠堂,在国民政府时期被付之一炬。“那时候这里是交通要道,各股势力在这里交汇,有新四军、国民党,还有汪精卫的部队,也有日本人”。

“由于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这里又是合肥城的入口处,地处要势。各股势力争夺激烈。”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说道,事实上,这个地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末李鸿章曾带领600家丁,想去合肥救江忠源。“打到了四十埠,实在打不过去了。在此驻地一年多也没能过去。最终江忠源死在黑池坝。”

卧龙土山历经沧桑巍峨挺立

其实,老百姓口中的小土山就是现在离岗集老镇北近8公里、合淮路边的著名的卧龙山,又称瑶英山,北距县城水家湖70公里,与合肥市西郊的大蜀山遥遥相对,为大别山余脉,由瑶山、英山、周山、杨山、李山等六十座山峰组成。位于最北端的主峰瑶山,海拔104.6米。

卧龙山林木茂密,古迹众多。在主峰瑶山之巅,旧有瑶英禅寺,“梵音与松涛相和,香火引八方信众”。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瑶英寺在土山。旧为广惠龙王庙,康熙时改名瑶英寺,李文定公(李天馥)提额,后废。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建。”

抗日战争时期,瑶英禅寺被侵华日军焚毁,只留下石菩萨、罗汉井等遗迹和日军炮楼残骸。

瑶山南麓有一口呈半月形的水潭,平日清澈见底,而在每次下雨的前一两天,潭上便雾气蒸腾,远远望去,就像缕缕白云从这里升起。当地人说:“瑶山放云为天下雨。”只要看到池中“放云”,就是天要下雨的征兆。

放云池因此得名。

卧龙山之所以称为卧龙山,自然是“有龙曾卧于此”。汉初刘邦共封8位异姓王,7王皆反,旋被剪灭,唯吴氏长沙国忠于汉室,共历5代。因此,吴王被历代统治者誉为忠君的典范。吴王杨行密便是此龙。据《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记载,杨行密虽然身高力大,但驰射武伎,皆非所长,其所以能号令三军,平定江淮,除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远大的政治眼光外,其宽仁雅信,善得士心,宽简有智略,善抚御将士,与同甘苦,推心待物,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是使军民归心、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柳丝 韩婷 葛慧芝 席清如

新闻推荐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4月23日,全县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现场会暨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会议召开。县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